楚漢戰爭開始的前夜,劉邦攻打項羽的都城彭城失敗,之後劉邦的父親和老婆呂雉被項羽掠了去。《史記》對接下來的情況描述隻有一句話,“羽常置軍中”。但置軍中幹什麼,司馬遷沒有說。衛道存憑這一句話,創作了《迷惑項羽》一章。故事的好玩之處在於,項羽的愛姬虞妙弋是劉邦送給他的,在這之前,虞姬曾和劉邦有過私情,並被呂雉發現,因此呂虞結怨。在這一章裏,呂雉通過向虞姬道歉,取得了接近項羽的機會,接著以半老徐娘之色擺平了這個中國曆史上最具彪悍的男人味的大英雄,保住了自己和太公的性命。劉邦知道這個情況後,不但不怪罪,反而利用這個機遇,一方麵瓦解項羽的鬥誌,一方麵讓老婆在楚營做起了間諜,為楚漢戰爭中來回調動項羽,讓其疲於奔命,最終走向滅亡創造了條件。同時,這一章中,還穿插了呂雉和審食其的戀情、審食其和虞姬的曖昧交往,感情戲可謂錯綜複雜。一場轟轟烈烈的楚漢戰爭,在書中變成了一場充滿利誘與糾葛的人性博奕和摻雜著男女情愛的爭風吃醋,讓人了解到戰爭是多方麵的戰爭,是有恨有情有愛的戰爭。
這本書不是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曆史記實作品,趣味性、可讀性、演義性是它的最大特色。書中的很多故事內容,有的是根據當時發生的事情演義而成,有的是借鑒曆史上其他時期的人事樹立出來,有的則幹脆把今天社會中出現的一些有趣的社會現象和心理移植到古人身上。這樣做的結果,一方麵使這本書的內容十分豐富,一方麵把曆史很好地穿越起來,讓今天的讀者感到古人也和今人一樣生活,曆史並不是枯澀的,今天發生的事也許在古代就有。作品充滿了調侃和灰色幽默,正像作者在後記中所說,目的是為了娛樂讀者,看其中的一些章節,我想作品達到了這個效果。略舉幾例。我們都知道,劉邦雖然讀書不多,但有一次平叛路過老家沛縣時卻做了一首文才奇絕流傳千古的《大風歌》。作者為了表現呂雉執掌大權後,在文韜武略方麵一點不亞於劉邦,讓她在慶祝漢朝建立十周年時領唱了一首《大雨歌》:大雨來兮旌旗奮,鳳飛萬丈兮威名震,以吏為綱兮治乾坤。曆史上是沒有《大雨歌》的,作者突發奇想,讓呂皇後和劉邦來一個歌詠PK,可謂神來之筆。根據劉邦曾向儒生的帽子裏撒尿這一史實,作者勾畫了劉邦的愛子向皇冠裏撒尿的故事,原文不妨引來一樂:(劉邦一直最喜歡兒子如意,但有一段時間卻喜歡上了最小的兒子)劉邦對如意的喜愛顯然不如以前,不但不再說“如意類我”的話,反而有時說:“這孩子太調皮了。”俗話說“七歲八歲狗都嫌”,如意現在正到了這個年齡,又是從小至大被嬌寵慣了的,如今不僅不聽大人的話,還有意弄出一些惡作劇來,越是什麼東西珍貴,他越不愛惜,一眼看不見就打了毀了。不知是哪一個別有用心的人告訴他的,說皇爹爹年輕的時候曾摘下儒生的帽子當眾向裏麵撒尿,他覺得很好玩,有一天中午劉邦在戚宮休息,把皇冠放在屋當門的高桌上,被如意看見了,竟拿起來向裏麵撒了一泡尿。劉邦知道後,一巴掌把他打得大哭,腮幫子都烀腫了,罵道:“小兔崽子,竟敢向我的帽子裏撒尿,將來也是個忤逆之徒。”戚姬看到劉邦這麼狠命地打孩子,當時火了,吵道:“怎麼狠的你,孩子不懂事,你教育就是,幹麼打這麼重,還扯到將來?”劉邦拿著帽子一晃說:“你知道這是什麼?是皇冠!是皇權的象征!他這麼小就蔑視皇權,長大了還不是個弑父弑君的貨!”戚姬說:“小孩子懂什麼事,你老大了不還向文人的帽子裏撒尿?說不定他就是跟你學的。”劉邦聽戚姬提到他當年,“撲哧”笑了,說:“小孩子總要學好,要學就學老子的優點,不要學缺點,你不要慣著他。”在《吹捧》一節,劉邦最終決定讓劉盈任太子,在皇後的授意下,劉盈做了幾件讓皇上很高興的事,為此劉邦“又像鼓勵又像開玩笑地對太子說:‘太子自從有了四皓,也學會拍馬屁了,而且一拍就拍出了高水平,行啊你小子,懂得拍馬屁,會拍馬屁,你就能處理好和大臣的關係,就能治理好天下。能堅持這樣下去,我也就放心了。’聽了皇上的話,劉盈不知是誇他還是奚落他,一時不知如何回答。呂雉幫著解圍說:‘他也是剛學,皇上多指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