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四
正當倭寇在福建寧德登陸,開始洗劫村莊、城鎮,燒殺劫掠時,告急文書再次驚動朝廷。嘉靖四十一年(1562)七月,朝廷降旨,命戚繼光率戚家軍六千精兵火速援閩。戚繼光早有準備,幾乎在接到諭旨當天,即誓師出征了。
入閩之初,即已決定,改變過去以防為主策略,主動出擊,決定攻陷倭寇老巢橫嶼和牛田。
戚繼光的大福船在閩浙交界的水關一泊岸,俞大猷早在岸上等候,一見了俞大猷旗幟,戚繼光從跳板上走下,向俞大猷跑去,俞大猷也向他跑來。
二人奔跑著,終於抱到了一起。二人都是熱淚縱橫。他們是患難之交啊。
俞大猷見到戚繼光,猶如見到親兄弟,稱他是第一個好人啊,俞大猷激動地說,當年若沒有你派人去找陸炳救我,我早已是地下之鬼了,我的餘生都是元敬兄所賜呀!
戚繼光說,誌輔兄太客氣了,吉人自有天相,你在逆境中造獨輪車拒敵馬陣,還是有用武之地呀!
這多虧大同巡撫李文進了,他器重俞大猷,支持他造百輛獨輪車大敗蒙古騎兵於安銀堡,後又取得板升大捷,李巡撫上疏,皇上才下詔還他世蔭的。
好人總是有人相助的。戚繼光雖未必相信這是真理,可他喜歡這樣說,這樣的例子,生活中畢竟比比皆是。
戚繼光是深知俞大猷的驍勇和智謀的,他們終於又有機會聯手平倭了,而且上司是譚綸,他們不必有什麼禁忌,這就很難得。
有了戚家軍援閩,俞大猷心裏有底了。如今浙江倭患已平,如把福建倭寇老巢再鏟除,就一勞永逸了。
說到“鏟除”倭患,俞大猷甚為讚同,對倭寇不能再取守勢,必須對倭寇海上巢穴發起攻勢,徹底毀滅之,這才是治本。他們二人的看法倒是不謀而合。
戚繼光從沈四維手裏接過一個包袱,捧給俞大猷,說久後重逢,我送誌輔兄一個見麵禮!
俞大猷很納悶,不知他送的是什麼?
戚繼光說,打開便知。
俞大猷打開包袱,原來是一套鎖子甲,這正是他當年被逮進京前,於絕望之際送給戚繼光的。俞大猷感慨地撫摸著鎖子甲,眼淚刷刷地流了下來。
當年他被逮進京,認為日後報國無門了,把這副鎧甲送給了戚繼光。戚繼光就知道天地公道,終究會還他一個清白。他的話不是應驗了嗎?
俞大猷不想收回,要把這副鎧甲送給元敬兄留個紀念,豈有送人東西再要回來之理?
戚繼光很喜歡這副鎧甲,卻從來舍不得穿,他知道這是俞大猷的心愛之物,就說,君子不奪人所愛,當初就想到會有這一天,今日總算完璧歸趙了。
不一會兒,譚綸到了,戚繼光說,我這客兵沒去拜地主,你倒先來了,這不是反了嗎?
譚綸說,我這地頭蛇不敢不先來拜強龍啊!
三人大笑。
譚綸開了句玩笑,我這人,命途多舛,走到哪兒都犯倭寇。在浙江當知府,當巡撫,沒時間管錢糧、刑名,天天抗倭,調任福建,這倭寇又跟到福建來了。
這恰恰是說反了,哪裏鬧倭寇,就調他到哪裏。俞大猷說,這是因為朝廷看他是抗倭幹員,才讓他這倭寇克星來福建的。
戚繼光也說,正是。又是他,上疏朝廷,要戚繼光來助剿,一天也不讓自己過清閑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