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聖太後哼了一聲,你倒會當老好人。
張居正又是一愣。看來高拱真的有麻煩了。他的心一陣怦怦跳,聽了這消息,狂喜是必然的。誰不想當首輔?特別是距首輔寶座隻有一步之遙的次輔。
仁聖太後開始宣告高拱罪狀了,他不忠。今兒個在太學,他竟敢辱罵皇上。
張居正愕然一驚,這不可能吧?高拱一向老成持重,辦事有板有眼,怎麼可能犯這等低能兒的差錯?說不定是小皇帝偷懶不願學習而給高拱潑髒水。所以張居正說,請二位太後明察,下人所言,切不可偏聽偏信。
他不敢指責皇上,推到小太監身上是最明智的選擇。
慈聖太後說,難道皇上能撒謊嗎?
仁聖太後更為激動,他高拱欺人太甚了!竟敢罵皇上是下流坯子,說他成不了事,不過是十歲孩子。這不是想造反嗎?
張居正忙說,二位太後,皇上畢竟年幼,老師太刻板,皇上貪玩不愛學,難免對先生反感,老師出於好心,一著急,說幾句重話也是可能的,但臣敢擔保,高拱絕無二心。
張居正這些話是發自內心的,他不能因謀首輔之位而昧了良心,遲早會傳出去的,張居正不當這苟且之人。
慈聖太後不悅地說,難怪人家說,都是官官相護呢。
張居正惶恐道,臣不敢。僅就平日高拱的為人,有此判斷。臣不能不把真情上達天聽。
仁聖太後哼了一聲,你還為他排解、遮掩。
慈聖太後也表示,這事不能算完。
為緩解一下君臣間劍拔弩張的局麵,張居正又獻計,可召高拱來訓斥,杖打也不妨。
那豈能解慈聖太後心頭之恨?那太便宜他了。
仁聖太後說,這樣的人,日後還不成貳臣哪!不殺一儆百還了得!
張居正又跪下力諫,萬萬不可,念高拱是三朝老臣,一定懲罰,也不可殺頭。
仁聖太後說,那好吧,看在你張居正麵子上,就罷了相得了,讓他回家抱孫子去吧。
張居正還想爭辯,兩位太後容稟……
仁聖太後打斷他,你就不要再為他美言了。他走了,首輔你來當。
張居正惶恐叩頭,臣不敢領此重任。
慈聖太後說,怎麼,你不願為朝廷效力?
張居正說,太後這樣說,臣死無葬身之地了。
仁聖太後問,那是怎麼回事?
張居正流淚道,臣不願擔嫌疑,高拱會以為是臣覬覦首輔之位,進了讒言。臣有口難分辯哪。
仁聖太後說,這你別管了,你先下去吧。
張居正走後,慈聖太後說,沒想到這張居正還像不願意當首輔。
仁聖太後不這麼簡單看。這正是他可靠一麵。他連朋友、同僚都這樣回護,忠誠就不必問了。
慈聖太後想想也是,換了別人,首輔出了缺,還不削尖了腦袋往裏鑽?連落井下石的事也幹得出來。張居正這人果然正。
仁聖太後已不再猶豫,首輔就是他了。
四
長城上,王如龍問戚繼光,為什麼不把步兵一起投上去?
戚繼光說不到時候。衝陣時步兵沒優勢,怎麼對付得了韃靼騎兵?
戰陣中,肖隆看準一個韃靼騎兵,猛出槍,卻搠空了,那人猴子一樣鑽身到馬腹下去了。隨後,接二連三的韃靼騎兵都用鐙裏藏身術躲避明軍進攻,他們讓過明軍的藤牌手和長槍手,卻向每隊的刀手進攻。
戚嫻一看,忙喊,掉轉馬頭!快!
但肖隆和幾個長槍手由於慣性,都衝過頭了,一時無法掉轉馬頭,韃靼騎兵卻靈活地從背後向他們攻擊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