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天子腳下皇城根 8.《北京的橋》(1 / 2)

第四章天子腳下皇城根 8.《北京的橋》

北京非水鄉,不像蘇州、揚州有那麼多的橋(“二十四橋明月夜”至今仍是揚州一景)。但北京的橋承載著極厚重的曆史的影子。譬如天安門城樓前的金水橋,世人皆知,堪稱是最有權力與威信的橋了。五座精雕細刻的漢白玉石橋橫跨金水河,中間稍寬的一座係為皇帝專設又稱禦路橋,屬於天街禦衢的一部分——它是明清兩代皇帝出入的必經之地,隻允許萬人之上的龍靴遊走,像一隻尊貴的寵物橫臥在天子腳下。橋頭有兩對石獅及兩座華表,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圖騰,與藍天白雲相映襯,使並不高大的金水橋顯得皇氣逼人。每次看見金水橋我會聯想到李後主的詞句:“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曾作為封建時代天下第一橋的金水橋,心情複雜地送走了最後一個皇帝——1924年,清廢帝溥儀被馮玉祥將軍驅逐出紫禁城,惶惶如喪家之犬。不容凡人踐踏一步的金水橋,終於對民眾開放了——迎來了新主人。不管哪一天,你到天安門前,總能觀察到數不清的外地遊客輪流站在金水橋頭攝影留念。崦每天清晨和黃昏,國旗護衛隊的儀仗兵,會邁著正步浩浩蕩蕩地跨過金水橋,去天安門廣場舉行升旗或降旗儀式。金水橋,幾乎成了露天的T型舞台,來自天南海北的老百姓,就像欣賞時裝表演一樣熱烈地圍觀儀仗隊的軍容。我撫摸著金水橋冰涼的漢白玉欄杆,熱血沸騰:正如外白渡橋是舊日上海灘繁華夢的象征,金水橋,是古老北京城的玉腰啊。我是在摟著這千古美人盈盈一握的玉腰,目睹著她像洛神一樣淩波微步、羅襪生塵……

舉世矚目的盧溝橋,則有“鐵馬冰河入夢來”之勢——它是因為“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而出名的,如今建成了抗日戰爭紀念館。其實,盧溝橋本身就是一座無字的紀念碑。如果說金水橋曾是弱不禁風的宮娥(曾分別遭受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異族鐵蹄的蹂躪),盧溝橋則是揚眉劍出鞘的巾幗英雄了。我一直記著一幅老照片:一排肩挎大刀、手端步槍的中國士兵,倚靠盧溝橋的欄杆向外射擊——他們頂著衝天的炮火作殊死的抵抗……盧溝橋,一座戰神的橋,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血染的功勳。僅就建築本身而言,盧溝橋也是北京及華北地區古橋中規模最大的聯拱石橋。它橫跨在永定河的下遊盧溝河上,因而得名——永定河的上遊叫桑幹河,女作家丁玲寫過一部小說《太陽照在桑幹河上》。橋頭東側有“盧溝曉月”的石碑,係好風雅的乾隆皇帝題寫的。“盧溝曉月”乃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古人喜歡站在盧溝橋上看月亮——此處的月亮是否顯得比別處圓一些?北京還有句歇後語:“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也數不清”。各個朝代記載的石獅數目都不統一,一方麵因為雕有石獅的281根望柱時有損壞,暫未替換的就影響了總數;另一方麵因為護欄上的石獅,有不少是母獅抱負著子獅——《帝京景物略》載“石欄刻柱頭,獅母乳,顧抱負贅”,稍有疏忽便會數錯。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學家們不信這個邪,進行過一番盤點,查明共有大小石獅498隻(除了望柱上的,還加上華表與抱鼓的),終於大白於天下了。498隻啊,讓一個人用肉眼數一遍也夠累的。元朝時不遠萬裏來到中國的馬可?波羅,在其遊記裏關注過盧溝橋的石獅(不知他是否也數錯了):“橋兩旁皆有大理石欄,又有柱,獅腰承之,柱頂別有一獅,雕刻甚精,每隔一步有一石欄,其狀皆同。”雕刻這麼多獅子,需要多少位石匠啊——而這些石匠必須以繡花的心情,才能使大小獅子活靈活現,憨態可掬……

和盧溝橋並稱為拱衛京師四大橋的,還有馬駒橋、朝宗橋、八裏橋。其中八裏橋即通惠河上的永通橋,跑通州州署八裏而得名。建於明代,為京東八城咽喉。橋洞高闊,當年經北運河向京城運輸糧草磚木的貨船駛過,甚至不必免帆。“長橋映月”,屬古代通州八景之一:“虹腰八裏臥晴川,畫舫搖從用窟穿”。它也是關係到京師安危的戰略要地: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兵臨城下,經過八裏橋時遭到當地軍民的浴血抵抗,據說橋身都被染紅了,橋下的通惠河水也為之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