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京華煙雲 2.《從皇史晟到圖書館》(1 / 3)

第五章京華煙雲 2.《從皇史晟到圖書館》

北京最早的圖書館是什麼模樣?

紫禁城西南側(南池子南口路東),紅牆圍護著一組叫做“皇史晟”的古建築群,即明清時期的皇家檔案館。始建於嘉靖十三年(1534年),初名“神禦閣”,兩年後竣工,皇帝親自將其命名為“皇史晟”,主要收藏皇家檔案文獻。總麵積達8400多平方米,先不提其中的東西配殿等附屬建築,僅其中黃琉璃筒瓦廡殿頂、拱券式磚石結構的正殿,就麵闊九間;室內有座近一人高的漢白玉須彌座,上置雕雲龍紋銅皮樟木櫃152個,俗稱“金匱”,恐怕算最豪華的書架了。除了存放聖旨、玉牒等宮廷資料,還藏書,如《永樂大典》副本(及後來的《大清會典》)等。

皇史晟雖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檔案館,卻非嚴格意義上的圖書館。直到清朝,乾隆皇帝出麵修集共3460種,計75854卷的《四庫全書》,曾繕寫七份,建閣藏庋,先後置內庭四閣、江浙三閣。“大內曰文淵,圓明園曰文源,熱河曰文津,盛京(沈陽)曰文溯,並於揚州大觀堂之文彙閣,京口(鎮江)金山寺之文宗閣,杭州聖因寺之文瀾閣,亦各庀一份。”若幹年後,文源閣毀於英法聯軍入京之役:火燒圓明園,園內的圖書館也難逃此劫。文淵閣在紫禁城內,所藏《四庫全書》後歸故宮博物館,今存台北。文津閣所藏《四庫全書》,民國初年由熱河避暑山莊運回北京,充實京師圖書館的館藏。

據史樹青先生講解:“京師圖書館是在宣統元年清政府廢止科舉製度後所設立,館址在今地安門外什刹海廣化寺。當時全部藏書不到十萬冊,其中包括國子監南學藏書、內閣大庫藏書以及敦煌寫經八千餘卷。至民國四年六月,全部藏書遷移至安定門內方家胡同南學舊址。”館內少數罕見善本可以推溯到南宋絹熙殿所藏書,恰在此時獲得文津閣《四庫全書》,如虎添翼,今非昔比,“民國十五年,租用北海公園內慶霄樓、悅心殿、靜憩軒等處建築。十七年成立北海圖書館,京師圖書館改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民國十八年兩館合並為國立北平圖書館,並選定北海西岸興建館舍。其地為元興聖宮、明玉熙宮、清禦馬圈舊址。”就因為館內藏有文津閣《四庫全書》,其街也搖身一變,易名為文津街。“文津街館全部建築於民國二十年落成,同年七月一日,正式接待讀者,公開閱覽。”

京師圖書館,是位於北京白石橋的今國家圖書館(舊稱“北圖”)之前身,那套來自熱河避暑山莊的《四庫全書》,至今仍在白石橋安營紮寨。由此可見,書和古玩、玉璽、權杖、人心一樣,是無價之寶,代代相傳。書和帝王將相一起搬家,一起遷都。一座圖書館(譬如圓明園的文源閣)毀於天災人禍,也和阿房宮焚之一炬同樣損失慘重,令人扼腕歎惜。書的命運就是曆史。書是曆史的一麵鏡子,同時又可構成其內容。譬如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篝火熊熊。譬如司馬遷《史記》中的結繩記事。譬如……乾隆創立的七大圖書館大相徑庭的命運,本身就可以寫一部書。

圓明園文源閣,係乾隆下令仿照寧波範氏天一閣之格局建造的,是皇帝在禦苑的藏書樓。可惜,英法聯軍點的一把火,成了其最後的讀者。北海金鼇玉橋西側的文津街,今北京圖書館分館門前,蹲踞著一對石獅,正是圓明園長春園大東門之遺物,該館還收藏有華表兩根,禦碑數尊,及石象、銅仙鶴、蟠龍石刻台階等,皆是從圓明園的灰燼裏刨出來的。算是對文源閣的懷念?

汪曾祺曾描述北京這塊地麵上圖書館的興衰變遷:“國子監,現在已經作為首都圖書館的館址了,首都圖書館的老底子是頭發胡同的北京市圖書館即原先的通俗圖書館——由於魯迅先生曾經襄讚其事,並捐贈過書籍的圖書館,前曾移到天壇,因為天壇地點逼仄,又挪到這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