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京華煙雲 7.《公園》?(1 / 2)

第五章京華煙雲 7.《公園》

我不知道做這樣的判斷是否準確:北京是公園最多的一座城市——至少在中國是這樣的。我手頭沒有任何資料與數據,僅僅憑借在這座城市裏多年的生活經驗和對它的主觀印象就匆忙地得出以上結論。但我相信,即使治學嚴謹的園藝專家恐怕也反駁不了我的觀點。在這方麵,或許隻有以園林藝術飲譽天下的蘇州能與北京相提並論。蘇州園林,在古代大多是達官貴人的宅邸,曲橋回廊,假山魚池,亭台樓閣,精致有餘,審美空間卻過於緊湊且狹窄,給人的印象如盆景,是大自然精神的縮影,需放大若幹倍來想象才能體會到天地萬物的自由呼吸;若是跟北京西山腳下雍容華麗的皇家園林相比,頓時顯得小氣。這可能也體現了南方與北方性格上的差異或陰陽互補。拙政園與獅子林已算蘇州最大的園林了,走在雕梁畫棟、粉牆黑瓦的布景中,覺得天空是低矮的,縱然賞心悅目,但視野仍不無壓抑——可見它是封閉性的,充分映證了封建時期地主階層的心態。北京的公園則洋溢著傲視群雄的王者之氣——每當我走進頤和園或圓明園,湖光山色如同折扇豁然敞開,總有一咱令人蕩氣回腸的感覺。天圓地方,風起雲湧,它呈現的開放性使你覺得風景君臨於萬物之上,而曆史君臨於風景之上。香山、景山、北海、昆明湖、玉淵潭……北京公園裏的山水充滿真實性,不像蘇州園林——隻能靠假山石與金魚池來模擬與代替。所以我認為,北京的公園是寫實的,蘇州園林則是象征意味的。

從地理位置上看,景山就像紫禁城的後花園,北海則是皇族和嬪妃休閑時溜出宮牆劃船戲水、享受自由的地方。如果時間更寬裕或心情更好點,皇帝、太後會在文武大臣以及儀仗隊的擁護下去路程稍遠的頤和園、圓明園,那帶有去效外踏青的意味了。至於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在明清兩季完全作為禦駕光臨祭祀神仙及祖先之聖地,皇氣逼人,戒備森嚴,市井閑人莫敢輕易踏入一步(那可是殺頭之罪)……改朝換代之後,它們雖然全成為平民化的公園,買幾塊錢的門票即可喜笑顏開地進去瞻仰、遊覽一番。作為布衣百姓,看來我們生在今天這個推翻了王權的民主時代確實是幸福的——風景麵前人人平等。當代作家史鐵生對地壇公園是有感情的,他那部膾炙人口的名作《我與地壇》,就是描述自己每天黃昏坐著輪椅在地壇的花圃裏遊逛,在天與地的庇護下進行都市隱士式的哲思。做地壇的鄰居是有福氣——那裏的每一塊泥土都積累著大地的神氣,期待著人類紮下生存與思想的根。樹根是大地隱蔽在黑暗中的胡須,思想者的觸須則構成深入地層的閃電。前些年,北京的許多公園都流行月票(譬如我毗鄰的景山),供本地居民早晨鍛煉(打太極拳、舞劍、跑步、練氣功),空地上經常能碰見老太太們扭秧歌或京劇迷在帶露水的樹陰下練嗓子。我剛來北京時感到詫異——我一直以為月票是公共汽車以及地鐵的專利呢。持有北京某家公園的月票是值得驕傲的——你精神上已與它聯姻了,你對於它不再是陌生人,它賦予你特殊的通行證。這種便民措施不知今天是否還在延續?我已很長時間沒有閑情逸致逛公園了——除非為外地來的朋友導遊。但那時候我僅僅是陪客而已。獨自路過公園我總是腳步匆匆,過其門而不入,一邊為日常瑣事忙碌一邊感歎:生活的節拍要是能慢下來該有多好,我真想進去重溫一番閑庭漫步的感覺——或許那才是我們期盼的真正的生活。北京的許多公園,似乎專門是為遊客預備的——或者,是為情人預備的。誰沒曾經把一段一段零碎的熱戀時光拋擲在公園的花前月下呢?

公園屬於旅遊、休閑、戀愛、回憶、約會、寫詩的時光。但不是談生意的最佳場所,不是追名逐利的地方。那樣會煞風景的。北京的公園也不例。世俗生活中的“加班族”(如我),不得不遺憾地成為公園的門外漢。縱然一牆之隔,但麵對市聲塵囂的壓迫,風景如畫的公園仿佛伊甸園一樣在麻木的心靈中變得遙遠了。不帶任何目的地逛公園,對於我輩是奢侈的(時間上的奢侈),正如公園的門票普遍都漲價了。在封建時代尊貴如天堂的紫禁城,自本世紀以來也對外開放了(改叫故宮),堪稱中國最重要的公園、另一種意義上的公園。它不僅僅體現在空間上,更令人感慨的審美效果在於對時間、對曆史的漫遊——所以說它是屬於回憶的公園。這裏沉積了中國的一段回憶。故宮接待的中外遊客人次,累計起來肯定是天文數字了。故宮的門票,如今也漲到五十元人民幣一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