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研發的新技術,已經使得高粱蛋白合成肉的口感幾近亂真,建議在新的口糧試行方案中,進一步增加合成物比重,我相信士兵會歡迎這種新夥食。”
———總後勤部上海食品研究所梁進容研究員
他的遠火營的發射陣地,是距離海岸最遠,最不易被反製的;當然在燈塔的目標排序中,遠火營也是最優先的。
以往戰鬥中,敵人的巡航導彈,就有越過榴炮部隊,先打遠火的先例。而且與人類邏輯不同,燈塔總是傾向於,殺傷技術裝備的操縱者,其次才是裝備。
其導彈戰鬥部,被設計成,最高效致命的殺人利器。彈頭爆炸後,大約一萬枚,刀片一樣的破片四散崩裂開,即使在120米外,破片飛散的密度仍然可以覆蓋到胸靶大小的目標,而其動能將將可以割破防彈衣。
速度不是撤離的唯一要素,常春輝不相信參謀部編寫的敵情報告,具體在溫嶺山區,製約敵人搜索的要素是地形不是距離,而隱蔽的要素在於利用山。這裏的山很矮,但是多。敵人的搜索手段主要為被動光學鏡頭,其實從背景中,分辨出目標的能力不算很強,很容易錯過偽裝良好的目標,但是如果你的車隊正在以60公裏時速狂奔,那還是另當別論。
他的部隊沒有搶著逃出所謂的2。5公裏生死線,而是緩步向前方預設逃離目的地——騰嶺隧道過去。
低速行駛,意味著不會騰起太大的煙塵,不會暴露太顯著的紅外特征,不會造成太明顯的多普勒效應。這些都是空中眼線,容易注意到的部分。
隧道附近製高點上,有一部補盲雷達,他需要足夠的情報更新,才能做出進一步判斷。
單向數據更新,幫助他掌握有限局麵,一枚導彈正從側後,以不大的方位角靠近。常春輝下令車隊急停。敵人的光學搜索模式,比較容易發現動態目標,如同青蛙的視力一般。
一枚巡航導彈搶從車隊側麵飛過,它正在使用較小視場的遠距離模式,沒錯過了側麵的車隊。
事實上,早在海上飛行時,導彈群就根據敵人的而最後通訊,預測到了車隊後撤的幾條路線,它們在空中解散了編隊,開始分頭堵截。這是一枚領航彈,負責偵察\攻擊騰嶺隧道。
沒有在隧道附近發現目標,於是它一頭紮下來,直接從隧道口飛了進去。它的任務依次變更為:最大程度地破壞隧道。所謂最大程度,就是給那些,企圖修複隧道的敵人工程部隊出足夠多的難題。
這枚導彈的飛行控製,已經遠遠超越了當年,它可以通過光學觀察和地形匹配結合方式,在狹窄漆黑的隧道內,以0。6馬赫速度靈巧穿行,這是這枚6米長,巨大導彈可以提供升力和舵效的最小速度。
飛過數百米後,導彈確認自己撲錯了方向,隧道內沒有發現車隊剛剛通過的跡象。於是它決定在隧道中央爆炸,希望能震塌山體斷層,最大程度破壞這條經常用來運兵的通道。
這次爆炸沒有起到完全摧毀隧道的目的,但是24小時內,這條運兵通道肯定無法修通了。
其餘導彈仍然在空中亂竄,搜索山區目標。
截止目前,幾個批次的巡航導彈,已經截住了數個機動中的炮兵部隊,但是追擊遠火營的兩個批次沒有收獲。
導彈在空中盤旋尋找,它們的地形匹配雷達和光學導引頭,都有機會發現失去冷靜,四處亂竄的機動車隊,但是這次,它們遇到了冷靜的對手。
常營長和整個提心吊膽的營,觀察著敵人導彈在空中亂飛,他的車隊沒有一路狂奔,紅外特征並不明顯。完全停車狀態,也使得光學搜索效率大減。指揮部一直在呼叫各部隊,試圖核查損失,但是常春輝暫時不敢應答,避免敵人跟蹤到通訊。燈塔的強大,並不在於它從不犯錯,而是它不會因為犯錯而產生挫折感。人類的弱點在於總是因為情緒而連續犯錯。但是常營長,是那種善於控製情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