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22章 蟑螂(1 / 2)

任何將人類意識數字化,並抽離身體的試驗,都是危險的,無論使用何種介質或者技術手段。因為理論上,很難驗證,意識返回後,還是不是原來那個人。

——《倫理學研究》作者:馬克希爾多姆

趙青小心翼翼走出電梯門,張尋寧緊跟其後。

“你怎麼想?和上麵那些燒死的那些人,有關係嗎?”張尋寧問道。

“顯然是有某種關聯的。”

“又是一次人類造反?”

“我不知道,看上去很像。但是,燈塔比我們厲害的一點在於,它很少犯同樣的錯誤。”

通道還算寬闊高大,可以勉強行進一部馬克IV。它一直伸向遠處晦暗不明的地方,不過電梯出口一側就有一扇半開的門。從門的尺寸看,是為人體大小的物體進出設計的。馬克IV肯定進不去。

趙青閃到邊上,偷眼望去,是一間監控室。可以看到,一麵牆上安裝了滿滿登登,大約40部監視器,一些被打壞了,另一些還在運作。裏麵似乎也有過交火,暫時沒有看到危險,不過側耳可以聽到劈劈啪啪的電火花響聲,他小心轉了20度,看到地上躺著一部“蟑螂”——一種多行走模式的,非常難纏的警衛機器人。

趙青迅速掃過“蟑螂”,它的一條手臂還在抽動,它的背部布滿彈孔。顯然是被近距離掃射幹掉的。襲擊者很清楚這個鬼東西的弱點和電路設置,彈孔散布區看似很大,但都在要害上——運算核心區和備用電源部分。

要偷偷摸摸靠近一台警戒狀態,可以聽到輕微腳步聲,轉身速度不到0。5秒的“蟑螂”,可遠比靠近一部傻大笨粗的裝甲獵手來的難,他本人沒什麼把握。他迅速檢查了門口,確定屋子裏大致沒有危險。然後,他繞著屋子的邊走,檢查剩下我的死角,不過始終留著注意力,監視著仍然抽動的“蟑螂”,有時候,它們的次要中樞會突然激活,並引爆自己,當然這種情況會有一些先兆。

“蟑螂”可能是燈塔設計的最完美的機器,但是燈塔逐漸將它們從戰場上淘汰了。

燈塔最初接管,並用來扭轉戰局的美軍主力,是空中的無人機和地麵的UGV(無人地麵車輛),那個時代的機器人大部人還是車輛或者飛行器模樣。

隨後幾年的戰爭中,燈塔自行研製的裝備,開始“仿生化”。

其重型裝備從外形上,也越來越傾向於雙足行走,這似乎是通過戰場反饋,不斷優化的結果。當然給人的印象是,這些笨拙的武器,越來越像人了。

站立起來的機器人,可以獲得良好通過性,較高的視野和優良射界;而“蟑螂”可能是燈塔研發的,外形和尺寸上,最接近直立人的單位。

當然,“蟑螂”大部分時候,仍然以履帶底盤行走,上方安裝懸臂和武器站;其頂部扁平的周視鏡頭,以及上方的兩根形似觸須的通訊天線,是“蟑螂”這個名字的由來。

隻有當“蟑螂”遇到履帶無法通過的地形,或者提升警戒級別時,它們的兩條履帶才會直立起來,並從中間分裂出可轉折90°的關節,並以此充作為雙腿行走,此時,其外形會變得像人。作為武器,蟑螂太過脆弱,但是作為通用機器人,它被廣泛使用在後方的巡邏、武器維護和彈藥裝載上,它擁有先進的處理器和靈巧的機械臂,甚至有類似人手(但是隻有三個指頭),可抓握的機械鉗。

“你看背部中了二十多槍,都在饋線和主電路部分”趙青說著抬頭環視四周,有幾部顯示器被打壞了,牆上還有幾個彈孔。“那個人不簡單,打光一個彈匣,八成命中。”

“手很穩啊。”

張尋寧讚歎道。與機器人交戰的一個難點在於很難徹底殺死對方,不僅僅是因為裝甲,還因為機器人總是有多個中樞。而這個射手,顯然深諳對方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