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再遇成都王(1 / 2)

襄城,位於豫州西北,為襄城郡治所在地。

周至春秋時期,襄城名為“氾”,稱“氾邑”。

其後,楚靈王在“氾”西北隅築新城,因周襄王曾居此,故名“襄城”。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製,襄城設縣。除王莽新朝時期短暫將“襄城”改為“相城”外,“襄城”曆代名稱不變,一直沿用至本朝。

原本,豫州的治所設在陳縣,但因陽夏一帶的流民進犯以及漢國軍的幾番襲擾,刺史裴綽便將治所遷至了襄城,想要憑借襄城堅固的城池,來保住自己的性命與利益。

至於李峻的借路,裴綽也並非是沒有想過阻攔的後果,但殺子殺弟的仇不能不報。

另外,最為重要的一點,是他不能確定李峻借路之說的真假,他擔心李峻會將十幾萬的流民擱置在豫州,進而命人率領那些流民占據整個豫州。

當下,朝廷已是虛無,天下更是大亂,誰也不會遵從朝廷法度,都是憑借各自手中的兵力來行事,誰有實力便可以搶奪想要的州郡。

裴綽想要先將李峻與其十幾萬流民擋在十二連城外,再尋找機會殺潰李峻的兵馬,將那些流民趕回司州去。

因此,當他收到侄兒裴川增援的請求後,即刻命二子裴埔率領四千步騎軍前往長社縣,希望能協助長社的守軍一同擊敗李峻。

然而,裴埔的四千步騎軍尚未走到長社縣,在許縣便遭到了蕭古所領的五百武威軍騎的襲擊,一同殺出來的還有何充所率領的一千五百名軍卒,甚至部分的何家部曲也參與其中,一並阻擋下了前往長社的裴埔。

蕭古與何充所領的兵馬雖沒有完全擊潰裴埔的四千步騎,卻是完全地擋住了他們前行的路,為陸沉的領兵到來爭取了極佳的時間。

隨著陸沉的三千武威輕騎軍的到來,裴埔失去了最後的抵抗力,整隊步騎軍發生了潰敗,除了裴埔帶領少部分人逃回了襄城外,餘下的軍卒盡數被殺死在了許縣一帶。

不過,豫州刺史裴綽所麵臨的困境遠不僅如此。

當李峻在短時間內攻破十二連城的消息傳至襄城,裴綽正因此而感到震驚不已時,原本鎮守襄陽城的郭方在接到李峻的命令後,率領三千兵馬出襄陽,經由宛城過昆陽,直撲襄城縣。

隨後,他又與趕到的蕭古、陸沉等人圍住了襄城,徹底將豫州刺史裴綽困在了城中。

直到此時,裴綽才發現自己真是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而這一把米不僅賠上了侄兒的命,還要搭上整個豫州以及裴家的幾百條人命。

當李峻率領兵馬與十幾萬百姓來至襄城縣後,裴綽放棄了固守城池的心思。他將城門大開,手舉官印地走出城門,跪在了李峻的馬前。

抗拒到底的後果是什麼,為官多年的裴綽十分清楚。

李峻雖不能像匈奴軍那樣屠城,但城中的裴家人會被殺光,整個豫州的裴氏一族也會成為階下囚,成為一無所有的流民。

裴綽不能讓這樣的事情發生,不值得為了幾條人命而賠上整個家族,這不是身為族中當家人該做的決斷。

可以說裴綽最後的決定是正確的,他的放棄抵抗救了很多人的命,這當中不僅僅是守城軍卒的命,也包括了武威軍將士的命。

故此,李峻接受了裴綽的獻城,也沒有過多地為難他的家人。

在這個世上,有著太多的爾虞我詐,也有著無數的你爭我鬥,能活下來已經很不容易了。

李峻不是大惡之人,而裴綽也沒有觸犯李峻的根本利益,兩人間的仇怨可以說有,也可以在某個特定的條件下屏蔽掉。

人的生與死隻是一瞬間,李峻不願做一個生死的審判者,裴綽也不願徘徊在生死的邊緣。

正是因為這樣的一些緣故,襄城沒有起更大的戰火,沒有血流成河的情況出現,所有居住在城中的百姓躲避了一次即將發生的戰禍。

“裴綽,你我之間是有些仇恨,但那並非是因我而起,想必你也應該知道詳情。”

襄城的府衙內,李峻望著裴綽呈上來的禮單,淡笑地繼續道:“既然你能為襄城的百姓著想,為你裴家數百口人命考慮,說明你並非是一個短見識的人,這也是我不願與你深究的原因。”

裴綽沒有應答,隻是默默地點了一下頭。

李峻將手中的禮單放到一旁,繼續道:“我不會在豫州駐軍,也不會在豫州留一人,是你原本的狹隘釀成了今日之錯,好在你能及時看清楚局勢,才沒有毀了這座城池。”

李峻本就沒有占據豫州的打算,真的隻是想借個路而已,即便當下成為了襄城的掌控者,李峻也依舊不打算在此停留,還是要盡快地離開豫州,由荊州返回到梁州。

至於將豫州交給誰來打理,李峻一時間也沒有個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