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英雄·英雄史詩
大亂而大治,英雄格薩爾於亂世中誕生,他的誕生改寫了雪域高原的民族進步史。
可以說,英雄人物的產生,是藏族同胞眾望所歸的結果,是藏民族曆史進程中不可或缺的輝煌篇章。
在雄渾蒼涼的天地間,生活著這樣一個奇特的民族,英雄的、悲壯的、抒懷的口傳文化由此產生。它謳歌英雄,創作出英雄的史詩《嶺·格薩爾》;它謳歌愛情,產生了享譽世界的《康定情歌》;它謳歌生活,唱響了《香巴拉並不遙遠》。
口傳文化的代表形式有傳唱、說書、說戲、宣講佛經道義。
自公元237年傳說中作為天神之子的吐蕃王第一代聶赤讚普到公元838年第四十二代吐蕃王讚普熱巴堅的兒子朗達瑪繼任王位後,支持苯波教(古老的本土原始宗教),鎮壓在雪域高原藏地日漸盛行的佛教,打擊和懲罰藏傳佛教僧侶、焚毀佛學經典、封閉藏傳佛教所有寺廟、強迫趕走僧侶、摧毀寺廟、導致藏地大亂,整個雪域高原處於分裂時期,出現了一百多個部落和幫國,可以說是一村一官、一山一夥、一溝一霸、分封割據、占山為王,沒有統一的統治者。使得百姓山上放羊、山下背水都要家人護送,日子苦不堪言。
公元1000年前後,即北宋時期,青藏高原出現了一個嶺部落,嶺部落的三大頭領之一為格薩爾的父親僧唐熱傑(僧倫王);之二為賈查呷王,簡稱為賈查,他是英雄格薩爾同父異母兄長;之三為叔父晁通王,為英雄格薩爾的叔父、嶺國三十員大將之五。與前兩位頭領不同的是,叔父晁通王集奸詐、陰險、貪吝於一身,無時無刻不在窺視著嶺國的王位,始終與格薩爾王為首的嶺國為敵,不惜裏通外國、殘害同族、賣國求榮。他犯下的錯誤和故意過失,雖多次受到責難和懲罰,仍未有任何收斂。但是,《嶺·格薩爾》史詩中,“晁通不奸詐,格薩爾就不獲勝”。這種樸素的哲學藝術手法的巧妙運用,使得叔父晁通王反襯出了格薩爾智勇雙全、胸襟坦蕩的英雄氣概,給人以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大亂而大治,英雄格薩爾於亂世中誕生,他的誕生改寫了雪域高原的民族進步史。可以說,英雄人物的產生,是藏族同胞眾望所歸的結果、是藏民族曆史進程中不可或缺的輝煌篇章。
目前,大多數格薩爾研究者認為格薩爾的故鄉是四川甘孜州德格縣阿須境內的吉蘇雅格康多。在《嶺·格薩爾》中有這樣一首形容格薩爾王誕生的地貌特征的傳記:
要說覺如的出生地,
名叫吉蘇雅格康多。
兩水交彙潺潺響,
兩岩相對如箭羽,
兩個草坪如鋪氈。
前山大鵬凝布窩,
後山青岩碧玉峰;
右山如同母虎吼,
左山矛峰是紅岩。
《嶺·格薩爾》在誕生中記載的這些特征和民間傳說中所描繪的這些地形地貌,與人們當今所能見到、名稱沿用至今的情況完全吻合——兩條河水交彙之間便是嶺·格薩爾出生的地方,也是當年格薩爾誕生時,其母親果木搭建帳篷的地方。這些地方至今仍然襲用舊名。口傳文化中,關於格薩爾誕生地在青蛙石邊的說法,至今那地方還有形似青蛙的巨石,仍見證著格薩爾的出生地。在青蛙石的左邊,有一對圓形嘛呢石堆,中間豎立著一根嘛呢旗杆,傳說是嶺·格薩爾的母親在他降生後埋葬胎衣的地方,後來此處長出了一棵樹,此樹枝葉繁茂,隻可惜遇天旱而逐漸幹枯。當地人民為了紀念英雄的誕生,在此堆砌了一個象征英雄豐碑的嘛呢堆。
在阿須境內,各部落、各鄉、鎮、村的藏族群眾,對嶺·格薩爾這位民族英雄十分熱愛和敬仰,每逢藏曆五月十五日世界煨桑節或每次節假日舉行大型佛事或賽馬時,老百姓和騎手都要聚在一起,高舉起印有嶺·格薩爾征戰像的五彩旗,按照傳統走馬陣順時針圍繞煨桑台轉三圈以上,或跳格薩爾藏戲等活動以示紀念。
在阿須境內,關於格薩爾王、大小將領以及嶺國其他的傳說、遺址、遺跡、地名等多達八十處。
《嶺·格薩爾》的中心人物就是英雄格薩爾,其中心思想就是為民除害,主要內容就是戰爭。
英雄格薩爾十六歲賽馬稱冠成為嶺國統帥後,堅定地站在反對侵略、主持正義一方,一生東征西討、南征北戰,降服了十八大宗和無數個小宗,建立起上、中、下三大嶺部落,統率著大小十八個部落,即上嶺部色巴八部落,金鎧甲武士九百名;中嶺部溫波六部落,銀鎧甲武士七百名;下嶺部溫波部落,鐵鎧甲武士五百名。全嶺國擁有三十一員大將和八十名小將,還有七大勇士和鷂、雕、狠三大虎將,十三位嶺國愛妃。格薩爾被稱為嶺國的雄獅大王、最高軍事統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