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藏地民間壁畫(1 / 2)

第四十七章 藏地民間壁畫

藏區壁畫以人的視角立場為本,畫的不僅僅是西藏曆史中的事件,更重要的是帶有濃重祝福的吉祥如意、祝福萬物生生不息、歌頌勞動和愛情的美好故事。

人類文化的進程,從來就是各個文化之間相互衝突、借用、營養而不斷再造自己的過程。文化的交流不是形式的互補,而是內蘊的碰撞。這一碰撞驚心動魄,使偽的糙的被剝離脫去,真的精的存下並發揚光大,再造一個更為燦爛的文化樣式。

藏區壁畫以人的視角立場為本,畫的不僅僅是西藏曆史中的事件,更重要的是帶有濃重祝福的吉祥如意、祝福萬物生生不息、歌頌勞動和愛情的美好故事。大凡這類普通藏民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作品,隻有畫家的個體精神完全消融在他所體悟到的絕對精神之中時,才能畫出人們喜聞樂見的畫作。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由於藝術與宗教的密不可分,藏區壁畫是絕對獨具風格的,什麼歐洲繪畫、教堂繪畫之類的風格基本上不能夠滲透其中。風格,在藏區壁畫藝術家的生命裏,永遠都是那麼單純那麼色彩斑斕。有句話說,藏傳佛教是進入藏民族心靈的一把鑰匙。要深切理解這句話,就得先了解西藏發展的曆史。藏傳佛教,可以說是藏族文化、精神中最瑰麗的靈魂。在藏區的任何地方,山上、江邊、湖畔、草原,隨處可見的寺院、廟宇、白塔、被經幡纏繞的神山,這類精妙的宗教與藝術合一的景觀,植根於藏區這片神秘沃土。

西藏文化中建築、雕刻、壁畫的圖案得以完好地保留,這些令人激動的優秀文化藝術感情真切,生動活潑,具有永遠的生命活力。遊牧民族虔誠麵對自然的文化精神愚昧,都體現在他們的形象、形體特征和他們的眼睛、鼻孔、嘴角等曲線中,線條極為細膩、生動。

無疑,這種質樸的美在現代人臉上已不多見了。

我們在康定、理塘和其他一些地方見到過新建寺廟裏正在繪製壁畫。那就像是在營造一種境界,一旦你進入這個境界,寬慰的感覺立刻流經全身,整個人像沉靜在寧靜、祥和的大海中。

繪製壁畫像是默讀經卷,需要氣定神閑,要把佛法裏的精要傳達給觀畫的人。所以,他們不僅僅是藝術家,同時還是虔誠的藏傳佛教信徒。那天,我們在康定南無寺見到了這麼一位正在繪畫的藝術家兼藏傳佛教信徒……

或許,我假設著。他一定是發現了某種感人的藏傳佛教的催人意識,正是這種催人的意識推動這位藝術家每天早晨起來,草草穿衣吃飯,帶上工具進入廟堂,要把畫的對象描摹成從不同角度看都可以成形的畫麵。

我們的拍攝顯然驚擾了他,他也察覺到我們正在他的兩側和身後。他轉過身來,滿懷悵惘地看著我們,似乎是在說,你們是誰?來自何方?為什麼要拍我?為什麼要拍這些壁畫?

藏地最棒的藝術家正在繪製一組壁畫,壁畫上的故事講述了某位活佛的一生。觀看他們工作很有意思。

他們顯然是一些很有名氣的藝術家,因為他們個個都戴著碩大的綠鬆石或白純金耳環。他們頭發很長,編成辮子盤在頭上,再插上紅寶石或綠鬆石。他們都穿著白色襯衣,外麵罩著藏藍色或深紫色的長袍,右邊的袖子不套進胳膊裏,斜掛在腰間,腳上穿著黑色硬跟的長統馬靴,走路時通通的,很威武。他們有的在調製著各色顏料,有的在牆壁上精描細繪,有的在遠遠地打量著剛剛畫好的畫,力圖挑剔出一些瑕疵來進行修改。他們使用的顏料是石、土(有很多是從印度、尼泊爾進口的)磨碎研細調油精製而成,分別置放於一個個盤子裏。畫筆有豬鬃的、狼毫的、羊毛的,每位畫家都有好多支。他們的畫法是富於思想性的:豔陽下的牡丹雖豔麗奪目,雖然缺少些許柔中有剛的英氣。如若淩風經雨,可展現其耐得春寒的傲骨,則更會有一番別致的嫵媚。勾起人們對自然物中的頑強生命力的聯想。有些壁畫非常精美,色彩極其豔麗、悅目,畫技堪稱爐火純青,畫中講述的故事也非常凝練。不長的一堵牆上,把一位活佛所經曆的喜憂哀樂述說得明明白白。畫麵的一些空白處,還填上一些類似電視片花的彩雲、花朵、羊群等作為點綴,使得畫麵情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