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最富激情的城市:哈爾濱
1.冰清玉潔話哈爾濱人
在高樓林立、人頭攢動的大街上,和風飛舞的是哈爾濱女人浪漫的笑靨,隨雪飄落的是哈爾濱男人熱忱的情懷。熱情的哈爾濱人已經為前來做客的各地朋友敞開了一道潔白美麗的冰雪之門。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舞妖嬈,良田萬頃。這是一群特殊的人群,時尚美麗,豪情萬種。
與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燦爛的文化發展史相比,哈爾濱是一個僅僅有百年曆史的城市,卻是一座獨具殖民文化特色的城市。它少了些許的裹屍馬革汗竹香的曆史故事,多了幾許異國浪漫的都市情懷,素有東方“巴黎”的稱謂。
哈爾濱的名字源於滿語哈爾錦,是曬網場的意思。1898年沙俄為了修中東鐵路,在鬆花江邊設了一個小站,就是哈爾濱的前身,然後雨後春筍般地形成了集工業、商埠為一體的新興殖民城市,前後有33個國家的16萬人在這裏居住。這是歐洲文明對哈爾濱的第一次滲入。
大量湧如的多國移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歐洲文明的同時,也把他們來自不同國家的生活習俗和方式傳到了哈爾濱。當時的哈爾濱人,除少部分是滿族後裔外,大部分是來自山東和河北等關內的移民。他們跋涉遷徙來到這富饒的黑土地,與湧入的多國移民共同雜居,生活在洋火、洋蠟、洋柿子、洋酒、洋油的舶來品中。他們在當地遊牧民族的生活基礎上,保留了來自家鄉的優良的品質和生活習俗,又吸取了來自多個國家的文明先進的精華。集移民的冒險、勇敢、樂觀、豪爽、浪漫精神與一身。形成了這種剛直、豪爽、快樂、浪漫的哈爾濱人風格。
在哈爾濱的街區道路上徜徉,會不斷地在鬆樹後、在樓群裏看到風格不同的教堂廟宇。有清水紅磚洋蔥頭般的聖·索非亞東正大教堂;有月白色的烏克蘭式的聖母升天教堂鍾樓;有紅磚綠頂如同積木般堆砌的基督教堂、天主教堂,有蘭白相間的清真寺禮堂……它們與國粹極樂寺、大雄寶殿、文廟等共同組成了哈爾濱的宗教派別,組成了哈爾濱街區的獨特人文景觀,反映出哈爾濱前身是殖民城市這一大特點。
最具哈爾濱特點的是亞洲最長的步行街——中央大街。它與北京長安街的氣派、南京秦淮河的溫婉是迥然不同的。它曾是遠東地區最著名的殖民街,叫中國大街,1924年改為中央大街,一直沿用到現在。整個一條街的地麵是用小小的方型花崗岩石精心鑲嵌成拱型的街麵。路的四周,林立著各式各樣的建築群,有哥特式的、巴洛克式的、拜占庭式的……世界建築史上幾百年形成的風格和流派,在這幾百米的長街上爭相比之,如同一條美麗的世界建築史實物長廊。
在娓娓的霓虹燈下,與成群的香衣美女、高大俊男靜靜地走在這條中西合璧的大街上,分享周圍商埠區優雅的服務,構成了夜幕下的哈爾濱新景觀。
新中國成立後,為將哈爾濱建成重工業基地,有大量的援華建設的蘇聯專家來到哈爾濱。他們與哈爾濱的人民共同建設了鍋爐廠、電機廠、氣輪機廠等企業,把歐洲的先進技術和文明又一次帶到了哈爾濱。同時他們又把異國的生活方式、習俗、浪漫的情調傳給了哈爾濱現代年輕居民。共同生活在周末舞會、伏特加、大列巴、啤酒香腸、《卡秋莎》的詩歌般的生活中。所以,現代的哈爾濱人在祖先勇敢浪漫的遺傳上又一次親身接受了歐洲文化的洗禮。現代哈爾濱具有了其他城市所沒有的遺傳精華和現實教育。所以,哈爾濱人依然浪漫勇敢,美麗多姿。
由於氣溫變化明顯,一年四季的溫度相差近80度,大自然如同天然的美容院,讓這裏的女子肌膚色白如玉,讓這裏的男子體態高大亭亭。又因為氣溫反差太大,這裏的人們在一年裏要換許多次衣飾,不僅僅是為了美麗。所以,從冬季的皮衣棉飾,春季的夾克毛裙,夏季的絲裙短褲,到秋季的風衣西服。紗巾,遮陽帽,圍脖……長長短短,冷暖自己知。
所以,哈爾濱人在不斷選擇衣服的同時,把國外國內、西方東方、世界民族的精華糅合到一起,形成了哈爾濱特色的時裝和品位。在寒風凜冽的街頭,你可以看到美麗的哈爾濱女人身著長長的豔麗呢裙,腳蹬長長的高跟皮靴,婀娜多姿走在飄落雪花的大街上。哈爾濱的男士永遠是衣飾得體,發際清潔。他們仿佛天生知道著裝的秘籍,一季一衣,從不落伍。所以哈爾濱人的穿衣著裝在全國是比較時尚和前衛的。如此的風雅和情懷,使哈爾濱培育出了許許多多像肖冬梅這樣優秀的世界名模,她們不斷地閃耀在T型舞台和電影電視的銀幕上。
所以哈爾濱的女人大多美麗多情。她們愛憎分明,愛一個人可以如火如荼,不愛時就放得下,不去糾纏不休。可以一怒為豪情。像敬一丹、劉璐、陳紅、孫悅,花樣滑冰的陳露……她們都是哈爾濱的美麗自強的女子,把哈爾濱人的情懷和美麗帶到了祖國各地。
所以哈爾濱的男人大多浪漫豪爽。他們剛烈不羈,為朋友可以兩肋插刀,為小事情從不斤斤計較,也可以為正義挺身而出,也可以為親人獻上溫情細膩的心。他們才華洋溢,像金鐵霖、李雙江、黃宏,為我們捧回世界乒乓球冠軍獎杯的孔令輝,在台灣的鐵筆李敖,在香港的當紅小生趙文卓……把哈爾濱男士浪漫、文雅的形象演繹得淋漓盡致。
北方有大碗喝酒、大快吃肉的習俗,哈爾濱人把肉演化成了精美的俄式香腸、幹腸、烤腸。然而哈爾濱的曆史與哈爾濱百年啤酒的曆史一樣長,哈爾濱啤酒人均銷量居世界第三,排在在巴黎和慕尼黑的後麵。清清涼涼的哈爾濱啤酒是哈爾濱人一年四季的喜愛。他們把喝酒的風格看成觀察一個人品質的窗口。酒品如人品。他們爽快,真誠,浪漫。滿地大豆高粱的富裕使他們自給自足快樂地生活著。
在城市最美麗的季節冬季裏,哈爾濱人有許多的外外活動。像滑雪、狩獵、溜冰、逛冰燈、看冬泳、打冰爬犁,他們常常在燦爛的陽光下,身著豔麗的滑雪服,來到亞洲最大的高山滑雪場亞布力滑雪場,在雪野中跳越,在淨化的天地裏,選擇一分清閑淡然和飛翔的喜悅。
每年的1月5號是哈爾濱人的冰雪節。有世界各地的人們來到哈爾濱這個用浪花裏飛出歡樂的歌的鬆花江原冰凝結成的冰清玉潔的冰雪世界,來到這一座童話王國。樓台殿宇,畫柱雕梁,荷蘭風車,艾菲爾鐵塔,關公秦瓊,西施貂蟬,古今中外盡收眼底。廟的精致,花的秀美,冰砌的是奔放,雪雕的是玲瓏。在燦爛的冰燈裏,哈爾濱人要度過元旦、春節、十五等許多重大的節日。所以,冰燈是哈爾濱人浪漫情懷的綜合體現。
獨特的天然氣候形成了哈爾濱人的剛烈性格。特殊的曆史形成了哈爾濱人浪漫的情懷。
2.能喝白酒的哈爾濱人
哈爾濱是一座特別能喝白酒的城市。這一點,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的。
如果說,過去的哈爾濱人能喝酒是因為天氣冷,是因為機械化、現代化程度不高,更多的人要在戶外作業(便是在戶內作業,取暖也常常不盡如人意),喝點酒,取取暖,無可厚非。
而今,哈爾濱人仍然特別能喝白酒,就絕不是天氣冷,或者與戶外作業有關了。
在哈爾濱喝白酒,一般都是豪飲。尤其是有朋自遠方來,或者舊友故友重逢,更要開懷暢飲一番。而且,當今哈爾濱人豪飲的名堂與理由越來越多,比如商家開業、公司成立、建築奠基、生意合作、各種會議開幕與閉幕、各種展覽開館與閉館,再加上業務往來、例行檢查、法定節假日、正常婚喪嫁娶、正常生老病死、正常升學與就業、正常升遷與卸職、正常離去與歸來、正常的迎來與送往,都得痛痛快快地喝頓酒。不喝行嗎?不行,這不是太失禮了嗎?
眼下哈爾濱人喝酒,已經不是過去的那一套了,僅僅是將客人們請到食堂,弄幾個菜,客客氣氣就行了。或是把親朋好友,請到家裏,弄幾個炒花生米、炒雞蛋之類,說說遠方的故事、城裏的新聞、個人的狀況。
現在喝酒,基本都是大喝,而且大都去有模有樣的館子。
常常是來一兩個客人,作陪的卻有七八人,或者一二十個。
大致是這樣:
大家分賓主坐好,菜單兒客氣地推來推去,先請客人點,客人被逼無奈,隻好點一個。然後,按著官職的大小,依次地點下去。問喝什麼酒?自然是白酒,再加啤酒。女士小姐實在不能喝的就來點啤酒,的確不能喝的,先喝點飲料,然後再說,喝著看。
接著,按賓客的官級大小,按陪客的官級大小,依次斟滿白酒。一般都是先用小杯——一兩一杯的,而後用大杯——四兩一杯的。
主陪把一兩一杯的白酒端起來了,笑吟吟地對大家說,說什麼呢,無非是歡迎之類、指導之類、協作之類、友誼之類的客套話。然後,提議者為了讓大家都把自己跟前的白酒幹了,說:“我先幹一杯,這一杯不算,然後,我再倒滿,我們大家都舉杯幹了。好不好?”好聲一過,他便先自幹掉了一杯,馬上有人再次給他斟滿,於是大家共同舉杯,碰杯。碰杯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杯要比人家的杯低下一節,以示自己的謙卑,然後,一仰脖都將自己手中的白酒幹了。
接著是:“吃菜吃菜吃菜!”
一陣咀嚼聲之後,有人站起來再度舉杯。又有什麼名堂呢?大約是為同齡人,或者老相識,或者老領導,或者老部下——幹一杯!
幹吧!都幹了。
接著又站起一個人來,擎著酒杯,代表本部門,或者代表自己,或者代表沒來的誰誰誰,幹一杯,請。
於是,又幹了。
這席麵上的節目,大致相同,是輪番敬酒,輪番幹杯。
喝得差不多了,豪飲這才真正開始了。女士小姐上陣了。又有人興奮地叫來幾瓶白酒,小杯不行了,大杯斟上,幹!外地客人見了,早已嚇得麵如土色,不要說英勇參戰,連招架之力也沒有了。
但是,不行!不幹也得幹。不幹也太不夠意思了,喝!我倒要看看你喝了能怎麼的,不就是一死嗎?死了就當睡著了,幹!
於是,又幹了。
這時節,都喝得容光煥發、興致勃勃的了。
於是有人建議某某某給大家唱一個。某某某便羞澀地放下筷子,說:“好。我這支歌就獻給×××,希望大家能喜歡。”大家就鼓掌,喊:“好——”。某某某清了清嗓子,開始唱了,還伴有動作和那樣的眼神兒。一桌人笑得前仰後合的,一個唱完了,另一個再接上,大家輪著唱。
從酒桌上看,好像這個城市毫無希望了似的。
不僅僅是唱,這期間酒還得喝。像魚頭酒、魚尾酒、魚眼睛酒、魚身子酒、搖頭擺尾酒,名堂就多了。就喝吧。
酒喝到這分上,稱呼也變了。變成了“哥們”、“大哥”、“老弟”、“妹妹”、“親愛的”、“我情人”、“爺們”、“相好的”,總之,一切都一塌糊塗起來。而且相互勾肩搭背,或哭或笑,傾吐衷腸了。喝多了的,開始使酒罵座,罵這個不夠意思,罵那個不是東西,罵誰誰誰坑過他,罵誰誰誰壓過他。於是,就有人勸,勸者也是一塌糊塗、不倫不類。在勸與罵之間,還要喝進一些情緒酒、氣氛酒、夠意思酒、委屈酒、原諒酒、陪禮以及“門前清酒”。
白酒都喝完了,再喝啤酒,啤酒不算酒。又是一陣豪飲,喝到最後,至少得有一半人喝醉了。
當然,喝酒也有斯文的。三四個人,一瓶白酒,就這些了,大家平分,喝完拉倒。這種喝法,是大家還有事兒。屬於小酌。
3.不怕冷哈爾濱人
哈爾濱是中國離西伯利亞最近的大城市之一。因此,它也是一座寒冷的城市。
這座城市剛剛構建的時候,城裏最低的溫度達-40℃,況且這一帶是平原——鬆嫩大平原。從西伯利亞吹來的寒流,到這裏,真是無遮無攔。當時,這個新城市的樓房還很少,便是有幾幢,大多也是一些低矮的小樓(一個區才有幾幢小樓,特別顯眼)。因此,低矮而又稀少的城市建築本身是無法為自己的市民禦寒的。哈爾濱的雪很大,那真是鋪天蓋地的大雪。這一點,對南方人來說是難以想象的。雪極大極密的時候,行人連眼睛都睜不開,得弓著身子走——因此有人稱這座城市是“雪城”。而且,天愈寒冷,雪粒兒就愈硬,加上呼號有力、甚至可以把洋鐵房蓋吹得像哨子一樣響的西北風,吹到人的臉上像刀割似的疼。
當時,哈爾濱的市民在如此嚴寒的日子裏,都穿戴著笨重的棉衣、棉鞋、狗皮帽子、皮手套等等。還有一種叫“氈疙瘩”的鞋,它的樣子像皮靴,隻是用氈子做成的,沒有棱角,裏麵墊著厚厚的靰鞡草。這種草很暖和。有道是“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靰鞡草”。這種氈疙瘩是那些從遠東地區來哈爾濱僑居的俄國人傳過來的。
為了禦寒,走到街上,人們都把臉用厚厚的圍巾圍住,隻露兩隻眼睛看路。冬季的酷寒,在這座北方城市裏可以說表現得最為充分了。不僅如此,哈爾濱這座城市的嚴寒日子非常漫長,一般從公曆10月就開始飄雪了(現在要延遲到11月份——大約是天氣變暖的緣故罷),一直到翌年的5月份,厚若磐石的積雪才開始消融,樹枝才能艱難地吐出一丁點兒綠芽芽。這一年的日子裏,幾乎有一半是在寒冷中度過的。這種情景,能讓我們想到愛斯基摩人的生存方式。早年生活在這一域的土人,他們的衣著打扮、生活方式、漁獵方式,與愛斯基摩人非常相像。
在如此漫長的冬日裏,若想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也是頗費思量的。然而耐人尋味的是,哈爾濱人並不懼怕寒冷,他們都習慣與寒冷為伍了。倘若天氣變得不正常起來,冷不丁來了一個“暖冬”,他們反而會感到一種莫名的恐慌,而且常常在這樣的時候,城市裏也因此會謠言四起,弄得人心惶惶。不惟如此,大凡在這種反常的天氣裏,有些老年人和身體虛弱的人往往抵禦不住暖冬的浸淫而死掉。這是生活在這個城市裏的人們的現成的經驗。
總之,哈爾濱人是熱愛寒冷的。如果一個哈爾濱人調到南方去工作,那麼,最令他懷念和渴望的,就是哈爾濱的冬天、大雪和嚴寒。
一次冬季,看到北京的報紙刊發的一則新聞,大意是說,全市人民冒著-15℃的嚴寒,掃雪雲雲。哈爾濱人看了就覺得非常可笑。-15℃,在哈爾濱是絕對不能稱之為嚴寒的。但這對關裏人來說可能就是“嚴寒”了。在冬日的哈爾濱城,常能看到被凍得一塌糊塗的南方人在街上蹣跚而行,或者問路。
哈爾濱人常常為自己抗凍抗冷而感到自豪。而且也喜歡津津樂道地向外地人,尤其是向南方人炫耀自己如何如何不畏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