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 治國理政 仁義賢德美名傳(2 / 2)

元升四年(公元940年),後晉大將晉安州節度使李金全叛亂,派人送信李昪想要歸順南唐。李金全是個打仗的好手,但此人有一個巨大的毛病——貪財。他早年是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奴仆,驍勇善騎射,經常跟隨李嗣源征戰,做過節度使,因為貪暴,導致民心怨怒而被罷歸。石敬瑭建立後晉後,李金全歸順了他,由於幫助石敬瑭平定過叛亂,因此又做了節度使。但此人貪財的老毛病依然不該,而且為政昏庸,基本不管事,大小事務都讓手下一個叫明漢榮的押衙管理,久而久之導致百姓不安,民怨沸起,最後石敬瑭不得不派人接替他。但明漢榮不想讓李金全被替代,否則他將失去手中權利,於是偷偷將石敬瑭派來的人毒死了。李金全稀裏糊塗背負了一個殺官員的罪責,再加上明漢榮動不動就拿皇帝要治罪的話嚇唬他,李金全於是就叛亂了。

李昪收到李金全書信後猶豫不決,因為朝中對此分成兩派。周宗反對收降李金全,周宗說:

“陛下,此人貪財殘暴,而且毫無氣節,幾度易主,試問如此反複之人,怎能一心為陛下效力呢?”而太子李璟卻支持收降李金全,李璟說:

“李金全曆經兩朝,久經沙場,驍勇善戰,而且對北方軍事比較熟悉,如果有這樣一個大將替我大唐駐守邊疆,防止北方的挑釁,豈不是好事一樁。至於他貪財,試問為官者有幾個人敢說自己不貪財的?”李昪覺得雙方說得都有道理,但最後還是同意收降李金全,因為李璟畢竟是太子了,他得給太子治國的信心,提高他的威信。

於是李昪派大將李承裕率兵進入安州迎接李金全南撤,正好碰上後晉大將馬全節的平亂大軍,雙方大戰一場,結果唐軍大敗,唐將李承裕戰死,唐軍幾百人當了俘虜,李金全絕望自殺。石敬瑭為了避免與李昪矛盾升級,把幾百個降兵送回了南唐,但李昪覺得這些敗軍使自己顏麵盡失,又給石敬瑭送了回去,並且還寫了封信,讓石敬瑭按敗軍之法處置。石敬瑭考慮再三,決定將這些降兵再送回來,李昪就派大軍在兩國邊界阻攔,石敬瑭見狀自能作罷。李昪並不想因為一個死去的後晉叛將與石敬瑭發生外交摩擦,更不想為此事起戰端讓百姓受難,最後兩邊都有意平息矛盾,恢複如初。

元升六年(公元942年),吳越國宮廷發生大火,宮室、府庫、兵器都損失殆盡。馮延巳等人慫恿太子李璟說道:“吳越國的大火讓其損失巨大,國力虛弱,此時如果出兵,定可以一舉拿下其整個疆土,此千載良機啊!”李璟年輕氣盛,很想立功表現以正太子之名,於是建議李昪出兵。李昪說:“治國之道,貴在養民,弭兵休戰、興利除弊。立國之初朕與錢氏約和,雙方休兵罷戰,互相釋放了對方的降將,才有了現在的兩國友好。如今錢氏大難,如果乘人之危,既違背了自己的承諾,讓天下人恥笑沒有信用,出爾反爾,又必將導致戰火重啟,百姓陷於水生火熱之中,如此隻顧眼前利益,朕是不會做的。”李昪不但否定了出兵吳越,還特意派使臣攜帶大量錢財去吊唁,令錢氏及吳越百姓深受感動,也進一步鞏固了兩國的和平友好。

在李昪開明的治理下,南唐成為南方十國中疆域最大、政局最穩定、最富庶的國家,為南唐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來周世宗柴榮鐵了心攻打南唐,就是看中了它的富庶,可以為他統一天下提供源源不斷的財力支持,可惜柴榮命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