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之四:巨坑項目(2 / 3)

還有電影的空間感和剪輯效果,也跟VR技術很難融合。

這幾年,中外都拍了不少VR電影,在影院上映的全部撲街,移植到個人VR設備的盈虧參半,隻有中途改做VR單機遊戲的賺了不少。那玩意兒拍出來根本不像電影,更像是一款VR體驗遊戲。

說得更簡單一點,戲劇是演員的藝術,電影是導演的藝術,VR是觀眾的藝術。

VR電影和電影的差別,就像電影和戲劇的差別,根本無法用已經成熟的傳統電影理論去執行。

而在這期間,日苯和歐美的“小電影”公司,對VR電影的發展貢獻巨大。帶顏色的片子強調沉浸感、代入感,簡直跟VR技術完美契合,再配合特定的X道具,一部VR小片片能讓人爽翻,甚至有老司機表示比在現實中啪啪都更爽。

順便一提,在VR電影各種撲街的同時,VR遠程教育卻異常火爆。

美國那邊的學費高得嚇人,就連技術教育就貴得離譜。矽穀有兩個工程師,率先推出了“廉價”VR教育計劃,剛開始隻做職業教育培訓,相當於VR版的藍翔和新東方烹飪學校,結果迅速獲得市場認可,甚至引起美國教育工會和教師工會的遊行抵製。

兩位創始人為了應付工會訴訟,差點被巨額律師費搞破產。幸好關鍵時刻風投資金入場了,硬扛著工會壓力飛速發展。

在中國做VR教育就困難得多,因為中國的教育費用便宜啊。VR教育畢竟是虛擬的,不管是美容美發,還是開挖掘機炒菜,都不如在現實中真正練手那樣實在。再說其他教育,現實中的家教,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調整教學計劃,雖然學費貴,但效果比VR教育好得多。至於成人教育,可以直接去正規大學報名,人家還發學曆證書呢。

隻有忙著上班又想提升自己、且不在乎學曆的中國人,才會選擇VR教育,市場比美國要狹窄得多。

宋若兮解釋說:“我現在一邊在表演係當講師,一邊在讀導演係的在職博士。年初的時候,我跟著導師去好萊塢,參加了一個VR電影的行業討論會。來自世界各國的知名VR電影導演,都一致認為探險、懸疑、恐怖等類型片,會是VR電影的未來。去年環球影業投資的《木乃伊6》,就是個非常好的參照。可惜環球影業的野心太大,想要麵麵俱到,分別做成3D版、VR版和AR版,結果哪個版本都不討好。”

宋景行問:“你說的那個項目,想拍成什麼類型?”

宋若兮說:“恐怖懸疑片,隻做VR版本。場景盡量壓縮到特定的狹小空間,電影和現實的時間跨度都在兩個小時以內,電影轉場全靠角色人物的移動。觀眾可選擇帶入角色性別,情侶觀眾甚至可選擇帶入情侶角色。這樣就能遵循傳統電影理論來拍攝,同時又能體現VR電影的特征。”

宋景行問:“就沒有其他導演想出這種拍攝方法?”

宋若兮說:“有啊,但拍不出來。恐怖懸疑片屬於小眾類型,一般來說投資都不大,而VR電影又是用錢堆出來的。隻有大投資才能做出院線級別的VR恐怖懸疑片,而大型電影公司又顧忌市場風險,根本不敢輕易投資。如果斯皮爾伯格或者卡梅隆願意拍VR懸疑恐怖片,肯定能拉到投資,但他們年紀太大了,身體也不是很好,已經拍不動極耗精力的VR電影了。”

宋景行問:“拍一部90分鍾的VR電影,大概需要多少錢?”

宋若兮說:“九年前的《HELP》,算是第一部真正意義的VR敘事影片,片長不到5分鍾,場景比較簡單,人物角色也不多,但耗資500萬美元。即便現在隨著技術發展,VR電影的製作成本降低了很多,但如果要拍90分鍾院線級別的VR片,製作成本也是要成倍增加的。不是說5分鍾500萬美元,90分鍾就9千萬美元,完全不能這麼算,資金是幾何式增長的。想要製作精良,就算不請明星拍攝,一部院線VR電影也要5億美元以上。我們盡量壓縮空間和場景,做一部小成本VR片,勉強也得有3億美元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