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7.春天織夢(1 / 2)

第七章 7.春天織夢

——居京手記之十

在我的冀東故園,把第一束報春的花兒,叫野迎春;把第一個鳴春的綠色小螞蚱,叫紡織娘。紡織娘很小很小,不知它是依附於草叢而生,還是卵生於驚蟄雷聲之後解凍的土壤;反正隨著煙柳上吐出第一縷鵝黃,紡織娘就開始了它的低聲獨唱。盡管它的歌聲極其輕微,隻有在寂靜的田園才能聽到,但卻與驚蟄季節的開天響雷遙相呼應,卻也顯示出它小小生命的不凡了。

兒時,在田野踏青常以捕捉紡織娘為樂,循著它的歌聲走去,將一隻隻紡織娘捉著,裝進罐罐裏,去喂簷下鳥籠中的紅、藍靛頦(脖子下長有一撮紅毛或藍毛的鳥兒)。當時我們都和紡織娘一樣幼小。不知紡織娘是大自然中眷天的使者,它們一聲聲吟唱,既是為冬天送行的一首首挽歌,又是對早春綠色的一曲曲禮讚。

雛鳥離窩而飛,小小人兒成了大人,回眸兒時的腳步時才悟到兒時的嬉戲,近乎一種劊子手的行為,在無知的童真之中扼殺了催春的美神。紡織娘身材細長纖秀,暮冬早春時節,脖頸上剛剛鑽出薄如蟬翼般的翅膀,便震動羽翅,招呼田野的綠色,小小體軀內蘊藏著博大精神。但是在它還沒有能自由自在地在綠色原野中展翅而飛之時曰,就被我們裝進罐罐,成了鳥食,這實在是我和我的那些小夥伴們無知的罪過。因而,每當第一束春陽灑進我的窗子時,我常常追悔我兒時褻瀆春神之行為,我實在計箅不出,在兒時究竟戮殺過多少個春姑娘的生靈……

我住的樓群對麵,有一塊荒蕪的土地。據說,那是待蓋的兒童醫院,市政府由於經濟財力不足,便一直閑置在鴿子籠般的樓群之間。這倒成全了我,春天時我常常鑽出“鴿子籠”,到這塊荒地上去尋找野趣,我癡情地想尋找到一隻紡織娘。使我失望的是,不僅沒有“春姑娘”的身影,就連那“絲絲”的歌聲也消失殆盡一一荒地周圍響著的是汽車喇叭和一片喧囂——這兒是遠離鄉野的城市。

93年春天,我回到闊別了整整半個世紀的故園,懷著一顆已然枯萎了的童心去撿拾我童年遺落在這兒千千萬萬個色彩斑爛的夢。使我悵然若失的是,童夢已然無法重圓,田野不僅沒有了紡織娘,就連它們賴以生存的綠色,也裸露出黃褐色的胴體。富足了的鄉親,隻知道拚命蓋房,卻不知在房前屋後種樹,青堂瓦舍雖然富麗得如同殿堂,但全然不知裸體之失雅。棗樹行子被砍伐一光。鬆樹林子被夷為平地。

就連乾隆皇帝東巡時曾經為之吟詩的冬日暖泉河,也消失了蹤影。縣委領導陪我乘車找了很久,才在一個村落中間發現了一池死水。一個滿瞼皺紋的老漢對我說:“這兒就是五十年前的暖泉河。”

“不對吧!”我說,“暖泉河過去是熱泉翻滾的一條活的河流。”

“就是這兒。”老人鐵鐵地說。“怎麼沒有湧泉?”

“它早就死了。”

我告訴老人,這兒過去是一塊寶地:水中魚兒漫遊,河邊青草常綠。老人連連點頭稱是,但臉上毫無失落的表情,仿佛在和我說著什麼與他生命莫不相幹的話,使我本已悵然若失的心田,又多了幾分鄉愁的苦澀。

幾隻白鴨在這池暗褐色的死水裏遊來遊去,顯得快樂而自由。死水塘邊上幾個娃兒在向水潭裏投擲土塊,驅趕著那幾隻不知愁楚的黃嘴鴨子。

老人眨著兩隻幹柴眼,奇異地盯望著我:“你是從台灣回來探家的吧?”

“不,我是遊子還鄉。”我含糊其詞地回答老人,“小時候,我在暖泉河洗過澡,河水清澈得能看見河底的沙粒。”

“說得不錯。我也在河裏浮過水。”

“可是它怎麼就死了呢?”

“……”老人幹張著嘴巴,回答不出我的問題。他想了老半天,漫不經心地回答我說,“沒啥緣故,人不是也要老嗎!老了離死就不遠了。”

我無言以答。我能說什麼呢?我如果告訴這位老人,大自然生命永恒,他能消化得了嗎?!

其實,大自然的生命垂暮和衰竭,完全是人類肆意踐踏和無節製榨取的結果。依稀記得,兒時故園的後山滴青流翠,五十年後重返故園,盡管呼喊它時,大山的回聲猶如往昔,但是青山已然變成了光葫蘆般的和尚頭。人們隻知道砍伐林木,卻不知栽種綠蔭,因而那大山綠色的夢,已然不複存在。鄉親們在山腳開山挖石,將其雕成石料,運到城芮販賣,以求手中富有。被開膛破腹的大山,不會呻吟,不會抗議,像個被剖腹產的多胎產婦,任鐵釺、銳斧以及炸藥代替手術刀,在原本是頭戴綠色鳳冠之青山之腹,挖走一個個“胎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