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5. 《挫折教育,給孩子體驗挫折的機會》
困難與折磨對於人來說,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錘,打掉的應是脆弱的鐵屑,鍛成的將是鋒利的鋼刀。
——俄國著名小說家,契訶夫
一位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長大以後會因不適應激烈競爭和複雜多變的社會而深感痛苦。孩子早晚都要自己麵對激烈的社會競爭,而許多媽媽卻不敢把孩子放出去,怕他們經驗不足,怕他們上當受騙,什麼都不敢讓孩子自己去做。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相當脆弱,經不起一點小小的挫折。
現在很多家庭都隻有一個孩子,所以媽媽們就把孩子當做掌上明珠,不肯讓孩子吃一點苦。他們千方百計為孩子打點一切,使孩子生長在非常安逸的環境下,孩子在成長中很少或根本就沒遇到過挫折,表麵上一帆風順,其實非常危險。孩子沒有機會經曆挫折,嚴重缺乏抗挫的能力和經驗,一旦遭遇困境就會引發種種問題……
豆豆是我的遠房親戚家的孩子,7歲的她活潑可愛,由於她的媽媽是她所在幼兒園的教師,所以她在上幼兒園期間一直被老師“特殊照顧”,沒有經曆一點點挫折。可是當她結束幼兒園的生活進入小學以後,因為沒有了以往的“特殊照顧”,她便產生了一種失落感。
這天,因為她在課堂上和別人說話,老師就批評了她幾句,誰知她竟當場大哭了起來,竟鬧著不再上學了……
孩子心理分析:
生活中,還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如果孩子第一次係鞋帶的時候打了個死結,媽媽們便不會再給孩子買有鞋帶的鞋子;如果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時候弄濕了衣服,媽媽們就不再讓孩子走近洗碗池。這樣的孩子永遠也學不會係鞋帶,學不會洗碗。他們長大後遇到困難也會想辦法繞開,因為他們沒有學會克服困難的方法。
其實,孩子這種脆弱的心理,與媽媽的教育方式有著密切關係。由於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爸爸媽媽生怕委屈了孩子,在很多事情上都小心翼翼。孩子能做的事不讓做,孩子能參加的活動不讓參加,長此以往,孩子好奇、好玩、敢於冒險的天性慢慢被泯滅,養成了膽小和懦弱的個性。
同時,媽媽的縱容嬌慣磨滅了孩子的堅強意誌。比如孩子摔倒了,媽媽趕緊把孩子抱起來一味地怨天怨地;孩子在學校摔破了皮,有的媽媽會不惜一切代價去“討個說法”……媽媽的嬌慣使孩子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苦、累,什麼是挫折,鬥誌在慢慢消磨,稍遇到一點挫折就不知所措,甚至意誌消沉。
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會一帆風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受這樣那樣的挫折和打擊。作為媽媽,不應該隻是竭力幫孩子逃避困難和挫折,而應該教會孩子如何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戰勝挫折。幫助孩子戰勝脆弱,培養堅韌的品質和抗挫折能力,是當今家庭教育所要麵臨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