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5 節日何其多(1 / 2)

第三章 5 節日何其多

朋友向我提出一個聽來似乎很簡單的問題,我卻沒有答上來―中國一年有多少個節日?

春節、元宵節、龍抬頭節、淸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引進的聖誕節、情人節,再加上二些少數民族的節日,我想最多也不過六七十個,每月平均有四五個節日足夠了。

朋友大搖其頭:你這是老皇曆了!

光是帶花帶葉、能吃能喝的節日就數不過來:福建山茶花節、上海桃花節、天津月季花節、遼寧閭山賞花節、大連賞槐花節、山東萊陽梨花節、洛陽牡丹花會、河北荷花節。茶葉節有兩個,雲南一個,江蘇一個,還不包括杭州的茶文化節。還有荔枝節、石榴節、葡萄節、金絲小棗節、辣椒節、鴨梨節、蘋果節、山貨節、山楂節、宜昌柑桔節、邵陽蜜桔節、美食節、詩酒節、啤酒節、杜康節、紹興黃酒節、豆腐文化節、武漢歡樂購物節、海鮮節……全國共有三百七十五個節日,平均一天過一個節還有富餘。而且這不是最後的標準答案,截至到提出這個問題的那一天是三百七十五個,新的節日還在不斷增加。哈爾濱已經搞了冰燈節,長春也搞了冰雪節,其他寒冷地區為什麼不可以搞冰川節或冰凍節?

山西搞了國際銅鑼節,其他地方為什麼不能搞銅鑼節?寧夏搞了國際黃河節,為什麼不能有長江節、珠江節、運河節、黑河節?湖南有煙花節,另啲地方也可以搞鞭炮節或二踢腳節……

過節好,過節容易。遍地是節,隨時都可過節。

而且大多數節日都冠以國際的這是一種時尚,沒有外國人參加似乎就規格不夠高,規模不夠大。有外國人參加似乎就能賺美元,就是一種大文化。因為大部分節日是政府搭台,經濟唱戲,推銷自己的土特產品,擴大本地區的影響,賺上一筆錢。

這想法本無可厚非。想不到中國的習性是一哄而上,一窩蜂,什麼事都搞成運動。不搞政治運動就搞經濟運動:炒房地產運動,下海運動,搞節日也成了一種運動。社會攤派,企業讚助,大張旗鼓,興師動眾,剪彩、開幕、慶典,大手大腳,大宴賓客,要吃好,住好,玩好一暢遊名勝古跡,收獲好接受各種禮品。展銷,交易,報紙、電台大肆宣傳成交了價值多少萬元或多少億元的合同書。從上到下誰都知道這些所謂合同是靠不住的,兌現率極低。但誰也不捅破。何必煞風景?一旦形成了運動,是一兩個人的力量所能阻止得了的嗎?

這就是中國的經濟所選擇的文化,或者叫文化所影響的經濟。為了增加文化色彩,每個節日都要有文藝演出,濫竽充數,粗製濫造。更少不了那千篇一律的舞龍耍獅,搞得極其喜歡龍和獅的中國人,一見到那布龍布獅就不勝其煩,難以忍受。而主辦者卻以為隻要有文藝節目,再拉扯上一點傳統的東西,民俗的東西,就算有了文化,就能吸引人,就可以提高節日的文化品位。

於是,想搞個賺錢節,卻弄成了賠錢節。勞民傷財。而且騎虎難下,搞了第一屆,就得搞第二屆、第三屆,不得不打腫臉充胖子,一年一年地搞下去。

惹得群眾抱怨,且洋相百出。有些所謂國際什麼什麼節,隻能拐好幾道彎請來一兩個外國親戚,或拉來兩三個外國記者充數。搞得某些外國客商叫苦不迭,他們想和中國人做生意,也在中國發展了一些關係,交了一些朋友,不來捧場吧,怕得罪這些中國朋友。來吧,這個節,那個會,一個接一個,外國客商才有多少?哪經得住十幾億中國人一齊拉,實在賠不起時間。有些外國人甚至學會了幫助中國人騙中國人,上鏡頭,出風頭,住好樓,喝好酒,收好禮,最後叫簽合同就簽,反正事後也不兌現。有些賞花節,日子是固定的,到時候把客人們都請到了,不是花未開,就是花早謝了。大自然千變萬化,高深莫測,讓各種賞花節的主辦者一次次重複武則天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