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3 製服的悲哀(1 / 1)

第十章 3 製服的悲哀

人類談起自己最基本的需求,常掛在嘴邊的話是衣食住行、穿衣吃飯。穿衣在前,仿佛重於吃飯。少吃一兩頓飯照樣可以出門見人,不穿衣就不能出門。人死了不必再吃飯,人死後卻必須要穿上衣服,而且要穿幹淨的,最好是新做的貴重的體麵的為死者生前所喜愛的。人配衣服馬配鞍,有好衣服甚至勝過有好皮膚,皮膚生得好也不能天天展覽於外,還是要遮掩在衣服裏麵。皮膚生得不好,外麵有衣服擋著,也能遮醜。不可憑衣帽取人的古訓宣講了幾千年,社會進步了不少,可許多人自覺或不自覺地仍舊憑衣帽取人,許多高級賓館的大門前都豎起牌子:衣冠不整者謝絕入內。

可見,衣服確實代表著人的精神麵貌、文化素養、經濟地位、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一個人氣質再好,衣服穿得不倫不類,也會大煞自己的風景。

擴而大之,衣服也代表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和風俗。阿拉法特那一身軍裝以及頭上包裹著的醒目的花格圍巾,成了巴勒斯坦國著名的標誌,非常搶眼,婦孺皆知。不管在別人看來是否漂亮高雅,卻無法否認其強烈的個性和突出的民族色彩。

還有巴基斯坦、印度和一些阿拉伯國家,也都以民族服裝作為自己的國服。西裝本來是西方白人國家的國眼,西方人穿在身上,與他們的膚色、容貌和風度相和諧,顯得自然得體、優雅大方。於是世人紛紛仿效,弓發了世界性的西裝大普及,不分東方西方,不分國家民族,不分白人黃人黑人,爭穿西裝。聯合國的諸多會議如同西裝大展,西裝幾乎成了地球村的村眼。這不能不說是西方人對世界服裝的一個貢獻,或者說是白人對其它民族的同化和文化征服。像中國這樣有著五千年燦爛文明的泱泱大國和號稱現代經濟巨人的日本,以及四小龍、四小虎之類,在隆重的場合也都穿西裝,卻又不能把西裝視為自己的國服。日本人一回到家,立刻換上和服,在治喪嫁娶和過民族節日的時候,男男女女也都喜歡和服在身,大概他們對外穿西服是不得已的事,心裏還是認為隻有和服才是自己的國服。

最馗尬的就是我們了,凡出國的人都要穿西裝,然而一走出國門往往立刻就被人家認出來:這是從中國來的。被認出來也沒有什麼不好,做中國人更不是什麼丟人的事,問題是每當這時候就很容易讓人想起前輩文人對西裝的嘲罵,梁實秋說中國人穿西裝如沐猴而冠。林語堂更損,他說隻有怕老婆的要人、滿口英語中國話卻說不通的人、念了三五本文學批評到處橫衝直撞談文學盯女人的家夥、暴富賈和剃頭師傅等等才穿西裝。話雖這樣說,梁、林二位也都穿過西裝。不穿西裝又穿什麼呢?。總不能長袍馬褂的被人當成老古董或複古主義者吧?話再說回來,像魯迅那樣永遠地一身長袍,又有何不可呢?果真人人長袍到底,也許現在國人就不必為沒有國服而尷尬了……

人類最早都是穿樹葉披獸皮的,後來演變成不同的各式各樣的民族服裝。所謂好看不好看,不過是個審美習慣。蘇格蘭的男人至今還穿裙子,隻要他們自己認為好看就行了。或者自己盡管

也覺得不那麼現代,但堅持要保存民族傳統,不也很好嗎?讓世界服裝多保留住一種色彩。我們的老祖宗曾創造了豐富多采的服裝文化,當現代人從舞台或銀幕上看到古人的眼飾時,還覺得美不勝收,妙不可言。是什麼原因演變成後來的列寧裝、幹部裝、綠軍裝、中山服以及各種各樣罷花一現的製服呢?不停地換衣服,對哪一種又都沒有長興,致使哪一樣都難於流傳下去,難於作為國服。換來換去挑來挑去隻好再把洋人的西裝拾起來,當作自己的逛衣。

現代人從服裝、飲食到生活習慣,都在逐漸西化,有朝一日地球人的相貌會不會也逐漸走向統一呢?大家都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不知是好玩兒,還是恐怖?

199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