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4.真怕您再問下去
近讀北大鄭也夫教授博文,得知在女子三米雙人跳板決賽後的新聞發布會上,一名中國記者問國外的銀牌、銅牌獲得者:是否感到和郭晶晶這樣的選手生在同一時代是個悲哀?鄭先生說:“此話驚呆了國外的選手們,她們完全失語。虧了郭晶晶幫助大家擺脫窘境:我們贏得很不容易,她們的表現很好。”
這個不得體的提問當然值得反省,我們自然也不會因此抹殺記者們在奧運會上的功績。看了幾天的電視、報紙,以我淺見,記者朋友們幹得不錯。無論是電視轉播還是紙媒報道,既很專業,又很有趣。特別是不少賽事請來前世界冠軍擔任解說,豈止隻談戰術、技術,還能剖析到心理、個性——聽著真是過癮,頗感獲益良多。最使我感動的,是許多報道突出了對奧林匹克精神的張揚,充滿了人文情懷,比如關於“南非殘疾人運動員納塔莉·杜托伊特參加奧運遊泳比賽”,關於“伊拉克選手穿舊T恤、二手鞋參戰北京奧運會”,關於“俄羅斯運動員和格魯吉亞運動員賽場擁抱不言戰爭”等等報道,讀了誰能不為之動容?
當然,也還有些事讓我不安。比如關於來自歐洲某國一位媽媽體操運動員的故事。我看實況轉播就聽到了解說員的介紹,很是感動。但後來發現報紙上這消息鋪天蓋地,不禁開始質疑,這麼做是否妥當?當事人是否願意如此連篇累牘?為了攢錢給患白血病的兒子治病而重登賽場,在我們看來是“偉大”,而在做母親的看來那是天經地義,她是否願意這些成為新聞?再說了,關於自家的隱私、兒子的隱私,人家願意四處抖摟?這新聞固然感人,但做過了會不會損害當事人的自尊?
幾天前,最讓我不安的一幕還是發生了——電視台把這位“偉大的母親”請到演播現場,看得出崔永元先生幾次想把話題往“白血病兒子”那兒引,然而這位運動員卻不大接招兒,並沒有順著他的話題侃侃而談,而是出於禮貌似的草草帶過。幸好小崔有足夠的聰明,便善解人意,不再深談。我不懂俄語,更不懂德語,也許我從屏幕上讀出的感覺與真實情況驢唇不對馬嘴,但憑著活了大半輩子的人生經驗,我相信那位優秀運動員更願意在世人麵前展示自己的實力,而不會願意到中國來扮演一個祥林嫂。
同樣的一幕也在國人之間上演。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女排有一位優秀選手,她的家庭也遭遇了不幸,對於她的堅強和毅力,我們都心存敬意,也都在心裏獻上一份默默的祝福。這就夠了,把敬意更多地留在心底不好嗎?如果女排每贏一次,電視解說員提到這位選手的時候都要提起人家如何承受著災難,記者們圍過去,提的還是這個話題,即便滿懷深情厚誼,是不是仍有些過了?
因為在電視裏看到了這一幕,所以想再次呼籲,請更加小心翼翼,嗬護每一朵尊嚴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