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悲壯的進軍 27(1 / 2)

第二十章 悲壯的進軍 27

當“國際和平年”——1986年到來的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從總體上完成了裁減一百萬員額的戰略性行動。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的和平誠意。當然,這一行動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表白什麼。我國黨和政府公開承認我們這樣做是為了節省軍費支援國家經濟建設,減輕人民負擔,同時也便於改善武器裝備,從質上提高部隊戰鬥性能——即為了保持一支更有效的抑製戰爭、維護和平的武裝力量,這同樣是對世界和平的貢獻。

聯邦德國《 波恩評論報 》說:“大家都在談裁軍,可是迄今隻有中國人言行一致。”

巴基斯坦《 黎明報 》評論道:中國裁減軍隊一百萬的決定將會受到全世界歡迎。它確實是一次單方麵行動。這與其它國家一方麵連篇累牘地發表軍備競賽如何如何壞的慷慨激昂的廢話不同,另一方麵,繼續加緊生產武器,甚至拚命地部署人員和武器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照。

事實證明,中國軍隊的這場傷筋動骨的大手術是做得利落、穩妥而成功的。當然也付出了代價,它留下了尚未愈合的創口和不適的反應。新的編製體製尚須不斷完善,人們要有一個適應、熟悉的過程。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並在預料之中的。

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楊尚昆副主席曾經坦率而中肯地指出:“軍隊員額減少一百萬,粗看起來應該節省四分之一經費,事實不是這樣。因為精簡整編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騰出經費來改善裝備,這一點還沒實現。國家給的軍費是包幹的,增加工資、幹部轉業、營房整修、工事封閉都要錢,所以要想省出錢來搞裝備,三五年內還辦不到。”( 1985年11月11日《 在全軍生產經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

有人估測,整編的花費加上不正之風乘機造成的揮霍浪費,損失的錢超過同期一百萬員額所占的國防費。這是可能的。但這是暫時的,一次性損失,換來的是永久性收獲。

刷一間房子還要亂三天呢,何況如此巨大而深刻的變革。

留下來的,還有情感上心理上的創傷。如同進入社會主義時期的農民痛苦地向舊的秩序、舊的習慣和自己身上的包袱告別那樣,人類走向新的美好的時代,心情並非都是輕鬆愉快的。曆史上任何實質性的變革和進步,都充滿悲壯的氣氛。

悲壯是一種美,它給予人們的不是倒退而是前進的激勵。若幹年後,我們將為自己曾經有過那樣悲壯的時刻而自豪!

賀蘭山上,某守備師是要撤編了。一切工作行將結束,全師幹部戰士還有一樁心事未了——部隊長年在賀蘭山裏擔負國防施工,留下了一批烈士。將來,這支部隊不存在了,誰來給他們掃墓?誰來陪伴他們度過漫漫長夜?在遠離人煙的大山裏,這些年輕的靈魂會感到孤單和寂寞。

在地方政府的理解、讚同下,師黨委鄭重決定:將烈士們遷進靠近市區的烈士陵園,讓他們和故去的父老鄉親在一起,讓他們守著公路和城市,看著汽車和過往的人群,聽著祖國前進的馬達和人們生活的腳步聲。

11月,賀蘭山的天空積聚著灰色的雪雲。師長和政委帶領著長長的隊伍,抬著烈士們的遺骨,踏著沉重的哀樂,從山上走下來。十裏長街淚沾襟。沿途男女老少自動停住腳步,淚眼相迎……一支光榮部隊的曆史上最後的一幕,是多麼深沉動人!

駐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某師撤編之前,留在指戰員心裏的是另一種遺憾。“文化大革命”中,這個師的一部分人員奉命“支左”,看押“走資派”。有一位原州委書記,進疆多年,深得當地各族人民的擁戴,“文革”中備受摧殘,死在獄中。這是一樁曆史懸案,“支左”部隊被認為是迫害老書記致死的直接責任者。於是,這個師的幹部戰士在昌吉州尤其是昌吉市人民麵前一直背著洗不清的惡名。“文革”之後,師部遷進了偏僻的琉璜溝,在那裏,“軍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動搞得很有名氣。但是,還沒有得到昌吉市人民的諒解。現在,部隊要撤編了,他們將永遠失去洗刷的機會。難道這支部隊就這樣與新疆人民告別嗎?難道讓這樣的名譽永遠留在解放軍的曆史上嗎?不,不能。部隊要有一個完滿的結束,要給人民留下懷念而不是仇恨。

恰好,昌吉市新修了一座人民公園,需要在園內挖掘一個人工湖。部隊在整編工作千頭萬緒、空前忙亂的情況下,主動承擔了這個任務,派出一個營的部隊投入施工。開始,軍民的交往是不和諧的。供水常常出問題,買菜也要受刁難,幹部戰士在大街上行走,隨時會遇到挑釁性的挖苦和唾棄。師黨委提出“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這個“文革”時期才用得著的口號,號召每一個指戰員從大局出發,忍辱負重。能夠樹立自己形象,取得群眾信任和諒解的隻有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