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五月五,鬧端午。劃龍舟,爭風頭。
在荊楚大地,每年的端午都是民眾最盛大的節日。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
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
往年的大街小巷,早早就可以聽到這首耳熟能詳的童謠了: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這一年,一個個小漢奸則全體出動,敲著破鑼走街竄巷可勁地高喊:太君有命令,今年的端午三不準。不準聚會,不準到水邊,不準變相祭祀。違令者,格殺無論!
這幾天,附近的鄉鎮人心浮動,不知道淪陷後的第一個端午節該怎麼過?特務部的態度一直都很明確,所有的聚會和紀念活動一律取締。針對違令者,昨天晚上又緊急製訂了所謂的“三不準”!
國亡身殞今何有,隻留離騷在世間……
共同的記憶和文化傳統是一個民族命脈的守護神,也是不可侵犯的精神家園。
這不準民眾劃龍舟鬧端午,簡直是粗暴而赤裸裸地衝擊著淪陷區亡國者最後的心理底線。
02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早晨,天還沒有大亮,就斷斷續續地有了槍聲。
千載悠悠,成習俗,天中端午。
逢佳節,粼粼波上,百舟爭渡。
萬戶家中纏米粽,三閭廟外吟君賦。
……歎家亡國破……何其苦……
一個白發蒼蒼的老者,不知道從哪裏閃進了大街,亦顛亦狂地唱著古詞,一槍聲響就終結了他的性命。
大家又聽說,有家到江邊取水的媳婦也遭到槍殺,民眾橫壓在心裏的憤怒情緒終於爆發了,聚集在難民區裏的民眾率先衝擊街卡……
梅朵聽到激烈的機槍聲就在附近,幾步走到三樓右側的觀景台,看到各處的街卡已經封鎖。難民區那邊人頭攢動,張望著橫七豎八倒著屍體的街心。
掛艾草,佩香囊,也是梅朵心裏麵最美好的記憶。那時母親還健在,鄰居們總是互幫互襯。一到了端午,更是家家戶戶都準備好了品味各異的粽子,相互贈送,彼此換食。
她實在理解不了老師的做法,這所謂的“三不準”,倒是很象三百年前滿清“留發不留頭”的暴政!
糧、油、鹽、綿都實行了苛刻的定額配給,經過一層層的盤剝,到了百姓的手裏十不存五,這樣的日子哪裏還有活路?
絕望的難民越來越多,從後麵推擁著堵在前麵的人群……機槍掃到腳邊的街麵上,跳彈依舊把人打倒了一片。
“大叔、大嬸們,大哥、大姐們,大家都散了吧!我們都不是怕死的孬種,也犯不著這樣作賤找死……”
聽到人群裏有人高喊,大家才慢慢地恢複了理智,勾頭鑽進了簡陋的木棚和掛著草席的牆角。
梅朵遠遠地看著他們絕望的臉和咬緊的牙關,感到一定會出大事。
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這武漢三鎮裏還藏著不少象伍子那樣的殺手,他們都會伺機而動,給人致命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