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轟炸後,川大文學係的客座講師還山就失蹤了。
學校的同學回憶說,那個深夜十二點過,還山老師仍在少城公園的廢墟上演講,周圍都是祠堂街一帶無家可回的市民。後來,就沒有人再見到還山老師了。
這次日機轟炸的重點除了華西壩,就是少城公園和旁邊的祠堂街。當時祠堂街上和少城公園裏聚集的難民成千上萬人,大家都紛紛聲討日寇的殘暴行徑,群情激憤……
有人唱歌,也有人演講,現在已經沒有人能說清楚還山的去向了。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我們應該去找警察局要人!”
川大的師生聽到了一條消息:在大轟炸那天的深夜裏,警察局在玉帶橋抓捕了幾個正在演講的學生,立即就意識到還山老師很可能也慘遭黑手。
“同學們,我們一定要為還山老師討回公道!”
“就是嘛!警察憑什麼抓人?愛國何罪?”
說話之間,又有人傳來了一條消息:華西協和大學的師生們已經上街了。
根本就沒有人帶領,也沒有人從中組織,無形之中很多學生就已經走出了校門……
02
其實,日本人轟炸祠堂街和少城公園用心險惡。
康熙年間,四川總督年羹堯在這裏修建了生祠,故名:祠堂街。
這裏位於穿城而過的金水之畔,與少城公園一河相隔,水榭、亭台遙相疊映。
滿城裏麵不繁華,種樹種花各有雅。
好景一年看不夠,炎天武廟賞荷花。
這一首老成都的竹枝詞,說的就是這裏。
當時的少城一帶被滿清八旗子弟設為軍營和禁地,百姓又叫少城為滿城。
少城公園就在滿城的東南角,裏麵竹木成蔭,花草叢生,樓台水榭下清波蕩漾。
隔河相對的祠堂街上一直是成都地下黨組織的重要據點,川康特委書記羅世文把《新華日報》的成都分館設在了這裏,平常就在分館裏辦公。
成都市委領導車耀先也在這裏開了一家叫做努力餐的飯館,寓意當然是國父的遺囑: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其實,這一家飯館也是地下組織的聯絡點和秘密交通站。
同時,短短的大街上還排滿了大大小小的書店。它們門對著門,店麵緊挨著店麵,使這裏成了一條久負盛名的文化街。
抗戰爆發後,全國各地的進步師生紛紛入川,祠堂街是他們必到的去處。
這裏較大的書店有開明書店、三聯書店、生活書店和北新書店,大東書局、正中書局、普益書社在這裏也都開設了直銷店,幾乎薈萃了全國各地出版的進步書籍和期刊。
四零年搶米事件發生後,羅世文和車耀先也都是在這條街上相繼被捕入獄。
《新華日報》成都分館和努力餐飯館也同時遭到了中統特務的查封,聲稱要經過整頓和縮編,才能繼續營業……
03
川大的同學並沒有先到警察局,而是先彙集到了祠堂街的廢墟上。
經過反複打聽,有難民說今天早上收屍隊員還從瓦礫中刨出幾具遇難的屍體,其中有一具屍體的模樣就像同學們要找的老師。
幾經努力,同學們才找到了專門負責這一帶的收屍隊員,他們還記得還山老師的衣著。
收屍隊員們回憶說,這具屍體很特別,身材比較高大,上衣口袋裏插有一隻金筆。它被埋在一堵斷牆下麵,麵部已經被完全砸爛。現在,他的屍體已經拉到城外火化了,金筆也交到了警察局。
“在火化之前,難道你們就不確定遇難者的姓名和身份嗎?”
“這位同學問得好幼稚,成千的遇難者都五體不全。要想逐個弄清楚。恐怕一兩個月也不一定能搞定。現在正當是三伏炎天,政府不可能聽任屍臭遍地,瘟疫流行!”
同學們已經基本可以肯定還山老師是遇害了,那麼凶手到底又是誰呢?
十分自然,大家都想到遍布在大街小巷的便衣特務。在昨天晚上,他們不是就抓了華西醫大的好幾個學生嗎?這些人什麼事做不出來?
“走,我們找警察要人去!”
來到警察局的門口,正好看到幾個警察把渾身是傷的在押學生還給華西協和大學的遊行隊伍。
“是誰在監獄裏下手打人?給我們都滾出來!”
“同學們!同學們!我們警察絕不會打學生。他們的傷是他們自己在囚室裏麵相互鬥毆所致,我們念想到他們是學生,才不予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