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卷:山間鈴響 第八章:神的光(1 / 2)

01

有彝諺說道:太陽之下,每個地方都有一條通往神靈的路。

夜裏的山風吹過來,就像是誦經的秘咒。驀然之間,栗原北雪仿佛感到自己推開了一道沉重的門。

幾千年的歲月就像是開滿攀枝花的若木,守望著一泓波瀾不興的深潭和一注翻過岩石飄飄而落的山溪,啞口無言。

光影斑駁的岩壁上,一叢叢生在岩縫中古樹就像是一群被圍獵巨獸,又像是一場參與者都各盡其性的遊戲。最後,所有的生命都成了犧牲。

有一串清亮的法鈴聲傳了過來,高高的山崖有一塊橫生而出的巨石,就向是通向天國的斷橋。

在那斷口處,站著一個披著羊毛氈的畢摩,頭上聳立著高高的法帽,手中拿著一柄竹木神扇,彝語稱它為其克。

這時,那塊叫大茅的岩壁上好像浮現出了一些古怪詭異的文字,應該是帶著神奇魔力的古彝文……

聽說,這種彝文是世界最古老的六種文字。早在五千年前的炎帝時代,最原始的陶器上就出現了這些刻畫圖案和符號。

02

栗原北雪想起了後羿與嫦娥的故事,想到了炎黃二帝之間的兄弟之戰。

在中國的帝國世係裏,炎黃二帝都是少典之後。這個少典是伏羲和女媧之子,應該就是聖經裏的亞當。

少典娶有驕氏的女登和附寶兩姊妹生了炎帝和黃帝,可謂是所有炎黃子孫的共祖。

這個有嬌氏就是女媧之族,後來黃帝的元妃嫘祖和夏禹的妻子女嬌,也都是有嬌氏養育出來的女兒。

傳說,炎帝生於常羊之山。嫘祖生活在川西的岷山,女嬌也生活在川東重慶附近。炎帝的活動區域就在四川,以及湘西和鄂西的山區。黃帝有兩個傳國之子,一個出生於首創養蠢織絲的岷江之畔,一個出生在若水之濱。這些事實,可以得出結論,華夏文明興於巴蜀。

在聖經裏,炎帝就是該隱,他們興於農耕,還發明了建城、煉銅和作琴之術,率先步進文明的門檻。

在挪得之地,該隱興建了一座以諾城。

在希伯來文中,挪得的含義是流浪或逃犯,以諾的含義就是不義。

黃帝就是亞當的第三子塞特,這一脈深受神寵,與神同行。在希伯來文中,塞特的含義是新苗,出芽和償還……

在華夏遠古的傳說裏,三皇之後的五帝也都是黃帝一脈的後裔,可謂是一統江山。

03

黃帝陟天,生長於雅安滎經的黃帝之孫乾荒承政,稱為顓頊帝,號高陽氏。崇尚黑色,又稱玄帝。

炎帝失勢以後,黃帝一脈崛起,到了顓頊帝才定九州而安四海,頒布十月太陽曆。顓頊立高陽城,其中心為十字街,龜背高聳。

顓頊帝定婚姻之製,確定男尊女卑為人倫之秩序之一。規定婦女必須避男於路,違法將就刑於十字街。民間還有這樣的說法:十字街一跺腳,四街亂顫。

呂氏春秋裏說:“風雨雷電,其音若熙熙淒淒鏘鏘,帝顓頊好其音,乃令飛龍作樂,效八方之音,以祀上天。”

現在雅安滎經的六合壩還供奉著顓頊帝,在街口立有顓頊帝的牌樓,所有的文武官員到了牌樓之下,均要落轎下馬徒步而行。

牌樓由八根圓柱支撐,圓柱間可通行人和車馬。

牌樓有十六米高,四角鬥拱。橫梁上有塊大匾,上有五字隸書:顓頊故裏園。

這裏東麵有打虎溪,西麵有磨刀溪。有民諺說:東邊打虎如打王,西邊磨刀殺鳳凰。

淮南子說: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共工氏的首領名叫康回,為炎帝係統裏祝融的後人。該公生得銅頭鐵額,紅發蛇身,長期負責維護岷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其族失勢之後,不得不倉皇地西遁而去。

古書裏有一段記載: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這一支巨人族在古希臘神話裏稱為泰坦十二神,其中普羅米修斯與宙斯就是表兄弟。

04

顓頊時代,也是巨人族的多神時代,人人爭雄。

在聖經裏卻是一筆代過,隻是說上帝耶和華後悔自己創造的世界充滿罪惡,決定泄洪洗滌不義。

山海經裏的大荒西經說:有魚偏枯, 名曰魚婦,顓頊死即複蘇。風道北來, 天乃大水泉, 蛇乃化為魚, 是為魚婦。

這裏魚婦、複蘇和顓頊基本上是同音同義,指向唯一的劫後餘生者。

記載古蜀史的華陽國誌說:“蜀之為國,肇於人皇,與巴同囿。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帝顓頊;封其支庶於蜀,世為侯伯。曆夏、商、周。武王伐紂,蜀與焉。其地東接於巴,南接於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地稱天府,原曰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