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卷:桂林行營 第一章:白崇禧(2 / 3)

七月二十一日,蔣介石在軍委會上憤怒地說:“中原會戰與長沙會戰的失敗,美國人已經不把我們的部隊當作軍隊,不把我們的軍人當作軍人!這種淩辱,較之日寇占領我們的國土,更勝一籌。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在衡陽打一次勝仗,以正視聽!”

04

衡陽失陷以後,蔣介石也失去了理智。

侍衛室命令各路援軍必須要積極作戰,在一月之內收複衡陽。

其實,這完全是在與羅斯福與史迪威賭氣,毫無章法。這時,白崇禧建議將北上作戰的第四十六軍和第六十二軍都調往桂林,以圖再戰。蔣介石竟罵道:“這是自私自利,置大局於不顧!”

白崇禧回顧了幾個月戰事,痛心疾首地說:“兵燹之災再一次降臨我們的鄉土,諸位都不可能置身事外,有什麼好的建議盡管說。”

戰區司令張發奎立即就拍案而起:“獨讓張德能的第四軍守長沙就是決策錯誤,嚴令方先覺的第十軍守衡陽也是如此。現在好了,還有誰敢帶兵守城?”

白崇禧連忙說:“我們守土有責,廣西的民眾都是我們的衣食父母!”

張發奎用力揮了一揮自己的手臂:“要守廣西,就不要聽別人的瞎指揮。否則,桂林和柳州都將不保!這一次,我們的六十二軍奉命馳授衡陽,每天都會接到侍衛室、軍令部和第九戰區和集團軍司令部的不同指揮。大家說一說,這仗還怎麼打?”

與會的軍官都麵麵相覷,無人再發言。

05

張發奎的話也戳進白崇禧的心窩,想起了五年前先勝後敗的桂南作戰。

白崇禧比陳誠大五歲,都畢業於保定軍校,不屬於標準的黃埔生。抗戰中,兩人的戰略思想一致,主張全國總動員,以遊擊戰配合正規戰,力爭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

廣州和武漢淪陷以後,蔣介石任命白崇禧為桂林行營主任,指揮顧祝同的第三戰區、張發奎第四戰區、餘漢謀第七戰區和薛嶽第九戰區的戰事,確保重慶外圍的安全。說起來,桂林行營能管轄長江以南的各個省,其實隻有廣西能聽白崇禧的調度。

三九年九月一日,德國進攻波蘭,世界大戰爆發。

日本人急於解決中國問題,組建出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任命西尾壽造大將為總司令,又任命阪垣征四郎中將為總參謀長。

兩人上任之初,就一眼就盯上了廣西的南寧,希望通過切斷中國與法屬印度支那的交通線,迫使重慶政府投降。日本大本營也認為,這是中國事變的最後一戰。

三九年十一月十五日,安藤利吉中將指揮日軍第五艦隊、第五師團和台灣混成旅團三萬人在廣西欽州灣登陸,兩周之後就攻陷了南寧。

氣極敗壞的蔣介石指著白崇禧的鼻子大罵,要他立即從重慶飛回桂林,組織力量收複南寧城,確保大後方的安全。

同時,重慶的軍委會也急調第五軍、第九十九宰和第三十六軍向廣西增援。第五軍的長官是杜聿明,其中的戴安瀾師是中國第一個機械化師。

十二月四日,日軍攻占了昆侖關,切斷了桂越公路。

十天後,白崇禧命令第五軍主攻昆侖關。經過將近三周的戰鬥,國軍付出重大犧牲,取得了昆侖關大捷。

日軍反撲時,蔣介石再次故態複萌,刻意地保存中央軍的實力,朝令夕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