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曉行夜宿,幾天後薛蟠就到了揚州城。他找到了林如海府上,投上拜帖,說金陵薛家家主薛蟠前來拜訪巡鹽禦史林老爺,並帶來了京城林家千金的消息。
不一會兒,有個管家就出來引薛蟠進了林府,說老爺本是在家養病不見外客,聽到有姑娘的消息,才換上衣服在書房相候。
薛蟠見這管家談吐文雅,舉止得體,心中便對這林家高看了一眼。
前世有人說,林家幾代列侯,林如海又占了個巡鹽禦史的肥缺,攢下了兩三百萬兩銀子,可惜被賈家貪去修大觀園了。薛蟠一開始還覺有理,但他深入研究一番後發現,這種說法其實是無稽之談。
首先,林家祖上雖是幾代列侯,但論家世是不如賈家、史家這些勳貴的。縱是治家有方留下些遺產,也就是幾萬或十幾萬兩銀子,不會再多。
若說林如海貪汙能貪幾百萬兩,薛蟠卻是一萬個不信。先不說林如海是不是貪官,就算他想貪,也沒這個能力。
須知清朝康雍乾三代的國庫也就幾千萬兩,林如海一個小小的巡鹽禦史,真能貪十分之一個國庫?清朝乾隆年間的貪汙大案兩淮鹽引案,幾十年間幾任鹽政、下屬官員、商人相互勾結,才總共貪了一千萬兩。
當時皇貴妃的親弟弟高恒,任鹽政十年,最後被查出貪汙了十三萬兩,惹得乾隆震怒,將他判處死刑。論官位和背景,高恒都比林如海強得多。他都隻能貪十三萬兩,那林如海又憑什麼貪幾百萬兩呢?
何況薛蟠認為,林如海並不是高恒那種大貪官。從他給賈雨村謀官可以看出他並不迂腐,是個有能力的,正常的官場交際他應該不會排斥。但真要說他是個和珅一流的國賊祿蠹,未免有點瞧不起他的道德操守了。
原著中的林家,論錢財用度顯然是不如賈家的,從林黛玉初進賈府時吃驚於賈府三等仆婦的吃穿用度就能看出來。
當然,林家再怎麼沒錢,林如海再怎麼兩袖清風,至少賈敏的幾萬兩嫁妝肯定是有的。這些銀子在林如海死後,顯然應該由林黛玉繼承,應該是被賈璉一起帶回了賈家。至於說林黛玉為什麼在賈家過得不如意,吃點燕窩都要看別人臉色,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不過薛蟠認為,雖然在錢財上不如賈家,但林家的社會地位以及未來發展是在賈家之上的,這通過對下一代的教育就能看出來。
林如海給林黛玉請的教師可是賈雨村。雖然這人人品不咋樣,但總歸是貨真價實的進士。能隨隨便便請一個進士來當家庭教師,可見林如海在學界、官場上的人脈。林如海自己是探花,又得皇帝信任,前途不可限量。他若有兒子,必定能將其培養為下一個科舉英才,進而成為他事業上的接班人。
反觀賈家,學堂裏的教師是賈代儒、賈瑞一流的歪瓜裂棗,在那個學堂裏根本就學不到東西。是賈家不重視教育嗎?可能是,但也可能是偌大的賈家真就找不到一個靠譜的族學教師。不管什麼原因,反正結果就是賈家所有男丁,包括賈寶玉、賈環、賈蘭等直係,都在跟著一幫歪瓜裂棗進學,這要是能科舉成功,簡直不可思議。
原著裏,賈家最後應該隻有一個賈蘭算是科舉精英,但那主要是因為他媽李紈教得好,跟賈家學堂毫無關係。至於賈寶玉等人,就算有心科舉,也會被賈家學堂耽誤。
總的來說,林家是上升期的文官家庭,而賈家是正在沒落的勳貴家庭。若讓薛蟠在這兩家中選擇穿越地點,他肯定會選擇林家。
閑話少說,薛蟠跟著管家到了書房。那林如海還挺熱情,在門口等著,一見薛蟠,口稱“賢侄”,就將薛蟠迎進了門。
薛蟠規規矩矩地行了一禮:“見過林姑父。”
“姑父?”林如海似乎有些疑惑,隨後恍然:“你是隨著我那侄子賈寶玉喊的吧。也好,咱們兩家說起來也算親戚。今日我見賢侄一表人才,薛家真是後繼有人,不錯不錯。”
薛蟠心想這話他也不好接。難道說你們林家也後繼有人?後繼倒是有個林黛玉,不過她是個姑娘,將來要嫁人的,林家大約的確是要絕後了。
他隻得岔開話題:“姑父謬讚了。小侄這裏帶來了林妹妹的書信,請姑父一觀。”說著,就遞上了信。
林如海接過,當場拆開就看了起來。
當初在京城,林黛玉寫完信後,不知有意還是無意,直接把信遞給了薛蟠,說是要讓蟠哥哥看看寫的對不對。所以薛蟠早就知道信裏的內容。
信裏,林黛玉先向林如海報了平安,關心了一番林如海的身體。之後她隱隱透露出她在賈府其實過得並不如意,幸而拜了薛老娘當幹娘,並結識了薛家三兄妹,自己頗得他們關照。她寫道她的病經薛寶琴用內功調養後,已是好多了,想必不久即可痊愈。這位薛蟠哥哥的內功比薛寶琴強十倍,她因此求薛蟠哥哥到姑蘇來,接爹爹回京城養病幾月,她也正好可以與爹爹同享天倫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