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和合二聖
第51章:和合二聖
“貧道有一小徒,乃西海龍王敖閏之子,昨夜托夢與我,說他因縱火燒了龍宮柱上明珠,他父表奏天庭告了忤逆,玉帝將他吊在空中,打了三百皮鞭,不日遭誅,望菩薩搭救則個!”
觀音聞言,道:
“大仙盡風管放心,有本座在此當全力相救!”
遂辭了大仙,半雲半霧,約記程途,奔長安而來.有詩為證:
“萬裏尋兄自不言,真性情涵萬裏天,
禪心朗照千江月,我等平生豈偶然?
傳道有方即神仙,豈能無信妄虛傳.
淨瓶甘露年年盛,料想前頭必有緣.”
且說幽州宛平縣福園村有個張老漢,膝下兩兄弟,長子張千趨在邊東當兵,久絕音訊,隻次子張還山形狀怪異,守在父母身邊.因母親日夜想念哥哥涕泣不止,張還山便出外尋兄,因一日往返行萬裏,並帶回一封哥哥親筆寫下的家書給父母,故被左近鄉親號為“張萬回”.
那張萬回的聲名遠播萬裏,因此被同住在一個村子的趙拾德所崇敬.他兩人本是發小,再加上近鄰關係,便越走越近,竟親如兄弟。
趙拾德與張萬回同歲,是個苦命人,剛出世便被父母遺棄拋棄在荒郊,幸虧被福園村的趙樹德路過撿到,他慈悲為懷,把他帶至家中撫養成人,並給他起名為趙“拾德(得)”.
到二十歲上,張萬回和趙拾德兩人同時愛上一個本村漂亮姑娘陸水仙.但他倆互相並不知曉。到後來,當那趙拾德要和那個陸水仙結婚了,張萬回方才知道,因此,張萬回為不與好友趙拾德爭一女人,遂忍痛棄家出走,到天台山國清寺削發受戒當了和尚,並被派至廚房幹雜活,因他曾與國清寺的授戒師父豐幹大師隱居在天台山寒岩修身,所以起法號名寒山僧.寒山的脾性十分怪癖,常常跑到各寺廟院中望空噪罵,和尚們都說他瘋了,他便傻笑而走。
卻說,他的好友趙拾德聽說此事後,立即舍去未婚妻陸水仙,停止了婚姻,獨自跑到江南尋找寒山。當探知寒山修身之處後,便折了一支盛開的荷花前去見禮。寒山一聽,急持一盒齋飯出迎,二人見麵,一荷一盒欣喜若狂而樂極而舞,二人俱美不勝收.趙拾德也因此而出了家,與寒山一起當國清寺的廚僧,遂起法號叫拾德和尚.此後,他倆朝夕相處,更加親密無間,仍情同手足.
一天,二僧與師父豐幹大師議經閑聊,彌勒笑佛看時機已經成熟,便有意點化二僧的靈性,遂將靈山佛會當中,佛祖聽得普賢文殊二菩薩為所居的洞天福地爭執不休,‘他說他的峨眉山奇妙無比,他誇他的五台山宏偉壯觀’,因而會後將他三僧俱都罰下界來,意欲要成全他倆僧功成名就的事,當成一段笑話說與他們聽了.那寒山本是個詩僧,詩不但寫得很美,而且聽後,對此頗有感發,隨與拾德共作《忍耐歌》一首唱道:
“寒山、拾得笑嗬嗬,我勸世人要象我。
忍一句,禍根從此無生處。
饒一著,切莫與人爭強弱。
耐一時,火坑變作白蓮池。
退一步,便是人間修行路。
任他嗔,任他怒,隻管寬心大著肚。
終日被人欺,神明天地知;若還存心忍,步步得便宜。
世人欺我,害我打我罵我騙我,如何處之?
禪師答曰:
隻管任他,憑他遠他莫要理他;再過幾年看他。
身穿破衲襖,淡飯隨時飽;涕唾在臉上,不棄自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