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冤哉枉也
第64章:冤哉枉也
太宗聞言,稱讚不已,又問:
“遠涉西方,端的路程多少?”
三藏道:
“總記菩薩之言,有十萬八千裏之遠。途中未曾記數,隻知經過了一十四遍寒暑.日日山,日日嶺,遇林不小,遇水寬洪。還經幾座國王,俱有照驗印信。”遂叫:“徒弟,將通關文牒取上來,對主公繳納。”
當時遞上,太宗看了,見此文牒,乃貞觀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發給的.太宗笑道:
“久勞遠涉,今已貞觀二十七年矣!”
太宗一一觀之,見牒文上有寶象國印、烏雞國印、車遲國印、西梁女國印、祭賽國印、朱紫國印、獅駝國印、比丘國印、滅法國印;又有鳳仙郡印、玉華州印、金平府印。太宗覽畢,收了.
早有當駕官請宴,即下殿攜手而行,又問:
“高徒能禮貌乎?”
三藏道:
“小徒俱是山村曠野之身,未諳中華聖朝之禮數,萬望主公赦罪。”
太宗笑道:
“不罪他,不罪他,都同請東閣赴宴去也。”
三藏又謝了恩,招呼他三眾,都到閣內觀看。果是中華大國,比尋常不同。你看那:蒸酥蜜食兼嘉饌,更有那美酒香茶與異奇。說不盡百味珍饈真上品,果然是中華大國異西夷。師徒四眾與文武多官俱侍列左右,太宗皇帝仍正坐當中,歌舞吹彈,整齊嚴肅,遂盡樂一日。
當日天晚,謝恩宴散。太宗回宮,多官回宅,唐僧等歸於洪福寺,隻見寺僧磕頭迎接。方進山門,眾僧報道:
“師父,這樹頭兒今早俱忽然向東。我們記得師父之言,遂出城來接,果然到了!”
長老喜之不勝,遂入方丈。此時八戒也不嚷茶飯,也不弄喧頭,行者、沙僧個個穩重。隻因道果完成,自然安靜。當晚睡了。
卻說,太宗當晚夜不能寐,想那唐三藏法師千辛萬苦取來真經,實屬不易,於是,便用那王羲之筆體和筆法寫了《大唐三藏聖教序》一篇
其文雲:
“蓋聞二儀有象,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窺天鑒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然天地包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象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象顯可征,雖愚不惑;形潛莫睹,在智猶迷。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禦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厘。無滅無生,曆千劫而亙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寫畢,即召聖僧。
此時長老已在朝門外候謝,聞宣急入,行俯伏之禮。太宗傳請上殿,將文字遞與長老覽遍。複下謝恩,奏道:
“主公文辭高古,理趣淵微,但不知是何名目。”
太宗道:
“朕夜自書,答謝禦弟之意,名曰:《大唐三藏聖教序》,不知好否?”
長老叩頭,稱謝不已。太宗又曰:
“禦弟將真經演誦一番,何如?”
長老道:
“主公,若演真經,須尋佛地,寶殿非可誦之處。”
太宗甚喜,即問當駕官:
“長安城寺,有那座寺院潔淨?”
班中閃上大學士蕭瑀奏道:
“城中有一雁塔寺潔淨。”
太宗即令左右:
“宣褚遂良用楷書將此《大唐三藏聖教序》書就,刻之於石,立於藏經浮圖大雁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