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經房尋蹤
第142章:經房尋蹤
觀世音小心翼翼地走進第二間屋子,果然,屋裏那麵大鏡子沒有叫他失望,給她詳詳細細地演繹了一場,有關“明末清初,耶蘇千方百計地要擠進中土”的故事:
明世宗嘉靖四十年,方濟國的耶穌會東方巡視員沙勿略,來到廣州外洋的一個荒涼小島——上川島,後,西班牙的耶穌教會傳教士.李貝拉也來到了澳門;接著,意大利的新神父範禮安,將傳教士羅明堅等引度到了廣東的肇慶,建禮拜堂。羅明堅似乎看到了打入中土的希望,他寫信叫利瑪竇趕快來肇慶.
瑪提歐利奇,利瑪竇,號西泰,生於意大利馬塞萊塔城,十六歲入天主教耶穌會。明神宗萬曆年間,他從葡萄牙首都裏斯本出發,輾轉數國,經過四年的艱苦曆程到達澳門,他刻苦研習中文,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在肇慶,為了獲得認同,利馬竇製作並印行了《坤輿萬國全圖》,並利用給華人解釋各種西方事物的機會,同時介紹天主教信仰。他翻譯了《十戒》、《主禱文》和《聖母讚歌》,以及《教理問答書》。還派發羅明堅撰寫的《天主實錄》,以及用中文解釋天主教教義,許多中國人都對這部書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明神宗萬曆十年,利瑪竇到達北京後,向萬曆皇帝呈進了自鳴鍾、地圖、西洋琴等三十多件貢品,並在宣武門內修建了北京的第一所天主教教堂,並發展了徐光啟、李之藻等三十餘名教徒.為了讓中國老百姓們接受耶蘇教,利瑪竇利用自鳴鍾、三棱鏡,吸引市民們競相觀看,使教堂門庭若市。
同時,在南明的小朝廷裏,連太子、太後們都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禮.而湯若望並沒有追隨南明,他選擇了留下.被封為欽天監監正.
漢官楊光先奏了湯若望一本,使他被判了斬刑,但是剛剛宣判完畢,北京突然發生了地震,上帝顯靈,救了湯若望一命,康熙一陣惱怒,反過來卻罷免了楊光先的官,由南懷仁接任欽天監監正.
觀世音查看完了第二間屋子之後,就接著進了第三間屋子.第三間屋子門前懸掛的木雕匾額上麵寫得是:
“鄭和下西洋,使中華變成世界各國競相來朝貢的中心!”
於是,觀世音又從第三間屋子裏的那麵鏡子上,看到了下麵一幕:
鄭和船隊早在哥倫布之前七十二年就航行到美洲;早在達伽馬之前七十七年就繞過好望角;早在麥哲倫之前一個世紀就完成了環球航行;早在庫克之前三百五十年就到達澳洲。鄭和下西洋輝煌的功績,是毫無疑問的.
而最有意思的是:整個中國到清代時,竟然都愣不相信地球是圓的,硬把地球仍當成一張大烙餅,中國就在那張烙餅的正中心!中國人都特別地堅信,中國的地理位置,永遠是全天下的正中心,在天時、地利、人和、文化、經濟、軍事上也是天下的核心。
由於鄭和航海的有接有送,西方在航海之際,終於發現了東方中國,外邦爭相向中國朝貢.如:滿剌加國的國王都親自來了。至於蘇祿國,竟然在明永樂二十年由三個國王帶隊,帶著老婆孩子一行三百四十多人的龐大代表團也來了,在中國度過了二十二天的愉快時光。沒想到在歸國途中,東王竟病死於中國山東德州,東王長子回國繼承父位,東王妃及東王次子、三子竟然留下來守墓,再也不走了。到了清代,其後裔幹脆申請加入了大清國籍,政府賜他們溫、安二姓,從此,就成為了中國人。
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十八日,英王特使馬戛爾尼與英國公使斯當東,率領一支由五艘戰艦七百餘人組成的外交使團,經過海上九個月的行程,終於摸到了中國.英王特使此行的任務,一、祝賀乾隆老頭八十歲的壽辰,二、與大清帝國互派使節,三、簽訂兩國貿易協議。
可是,兩國在一開始就發生了誤會,西方兩個大國,知道自己不是葡萄牙、西班牙,更不是荷蘭那小鬼頭,而是堂堂的大不列顛“日不落”大帝國.而中國認為,英國是前來朝貢來了,朝貢的規模是如此之大,竟然史無前例,激動得乾隆手舞足蹈,破例準許他們從天津入口,並讓清兵在他們的船頭高掛起“英吉利貢使”的小旗.
但乾隆在避暑山莊接待遠道而來的客人,並賜宴給洋人,拿他們當飯桶來招待時,那餐桌上的豪華,讓西方客人目瞪口呆:
“中國人太熱情了!”
西方洋人從飯菜裏看到了便宜,但隨後從有關拜見儀式上,卻讓客人們感到不快。聞聽拜見大清皇上還得學那荷蘭人的小樣兒,跪在塵埃,還得用鼻子碰地!
英王特使——這個都柏林大學畢業的研究生,他盡可能地向中國皇帝表示對他的敬意,但是堅決反對去做任何,把英國解釋為中國的藩屬國的事情。如果非要叩頭的話,他希望大清帝國派一位與他同等級別的官員,向英國國王與王後的肖像行使同樣的禮節。
大清國當然不幹!大清國還從來沒有這麼丟過人呢!
英王特使馬戛爾尼寫出一個貼子來,要求與中國貿易自由、稅目公開,洋人在中國犯法,不實行株連政策等。乾隆看了,逐條予以批駁,意思是:你想得美!因此,馬戛爾尼悄悄地溜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