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以內,正在全速機動中的廣州號核動力航空母艦作戰編隊。
張必武大校佇立在艦隊中心的指揮艙上,眺望著遠方,那平靜的海麵在他眼裏卻仿佛如風暴一般充滿危險和陷阱,他的眉宇間充滿了肅殺和凝重,氣場逼人。
他轉過頭來,低聲下令:“十五分鍾後,啟動冷穹係統。”
副指揮員怔了一下,小聲提醒道:“艦長同誌,在核反應堆處於峰值功率運行時,冷穹係統的低溫約束粒子層隻能連續運行三小時,而且這還會削弱一部分的386相控陣雷達的功率,也許會……”
張必武大校豎起手:“不必多言,這是編隊司令的命令,對空搜索則交由103號艦負責。”
副指揮員隻好點點頭:“是。”
廣州號上,在艦橋的一體化櫃杆的相控陣雷達正中央,一個外形頗為複雜的線圈裝置開始從端口中垂直上升,緩緩出現在艦橋正上方。
同時,在航母四周下層甲板上,原海紅旗10近程導彈和新一代的30mm口徑近防電磁炮的武器陣位的下側,直接打開了幾個端口,然後向外推出了相同的線圈裝置,很像一些驅逐艦上魚雷發射裝置的外形。
副指揮員說:“密切監測核反應堆的功率,並且拔出B3-9號控製棒,將供電集中於冷穹係統終端,開始大功率啟動冷穹發射圈,功率為A2級狀態。”
控製人員:“是!”
幾十秒之後,控製棒拔出,係統終端的功率開始提升,幾個線圈開始嗡嗡作響,定向發射出一股能量驚人的低溫約束粒子束,然後如相控陣雷達的工作機製一般,定向的投射向半徑五百米的空域,然後以人眼無法分辨的速度不停跳頻,最終形成了一個半球形的能量防禦罩,蓋住了整個航空母艦的上半球,防禦半徑足有五百米。
副指揮員低頭看了一眼顯示控製台,全息畫麵顯示,冷穹係統已經處於正常運行中了。
“艦長同誌,啟動完成了。”
張必武大校點點頭,他下意識的抬頭看了一眼遠方,想要看清那層能量防護罩。
不過他知道,那層低溫約束粒子層肉眼不可見的,隻有當高能激光打在上麵時,發出一陣彙聚的光波時才會讓人知道它的存在。
冷穹係統,是最新型的被動防禦技術。
它的大致構型與林茲號太空艦上的能量防禦罩一致,原理很簡單,就是在防禦物的外層空間長時間的穩定形成一圈低溫約束粒子層。
當激光和粒子束射來之際,這些定向能量會一頭撞在低溫約束粒子層上,接著,兩股能量彙聚於同一個點,然後迅速發生中和反應,抵消高能定向武器的直接射擊,避免二級簇射反應和熱能注入。
但冷穹係統還不完善,主要缺點是總裝短時間內還無法把這東西給小型化。
於是,海軍隻能把它安裝在排水量過萬噸的大型水麵作戰艦艇之上,而且低溫約束粒子係統還極為耗能,一旦全向防禦,這種係統簡直比電磁炮和激光炮更消耗能量。一般軍艦的燃氣輪機或者蒸汽輪機提供的功率壓根吃不消這個電力怪獸的消耗,隻有核動力艦艇才能維持短短幾個小時穩定的功率供應。
另一個缺點是,在裂變式核動力反應堆的功率有一個上限的情況下,大型水麵艦艇一旦裝備了冷穹係統之後,就暫時無法容納另一套高強度防禦磁場的鐵幕係統了。
所以對付那些直射而來的電磁炮彈或者天基動能杆,隻能靠防空火力去打偏這些無製導的動能武器,避免大威力武器直接摧毀艦艇結構。
張必武知道自己看不見這層低溫約束粒子層,他收回目光,看向作戰指揮中心。
“海洋偵察衛星數據顯示,巴納德太空驅逐艦正在一路南下,目標軌跡是第一島鏈以內,東海區域。”
“偵測與情報錄入數據已確認,目前判定,敵軍的太空驅逐艦火力數據已經錄入數據庫,配置2門重型接入粒子炮、24門高能戰略激光炮、81門高能戰術激光炮、16門粒子束發射器、18門700mm口徑通用電磁發射裝具(電磁炮)、可模塊化的垂直發射係統(發射端口數量不詳)、18架空天戰鬥機(有人與無人共同配置),所有打擊數據均已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