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péi)旻(mín),祖籍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唐代開元時期的人物,曾鎮守北平郡(治今河北盧龍),曾先後參與對奚人、契丹和吐蕃的戰事,據記載官至“左金吾大將軍”。
有傳聞稱詩人李白曾從其學劍,但並無實據。唐文宗時,稱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裴旻的劍舞為“唐代三絕”[1],世人稱“劍聖”。
李白被後人譽為“詩仙,張旭被譽為“草聖”,而裴旻是由朝廷認定的唯一的一位劍聖。裴旻生活於唐代全盛的時期的開元年間,曾經過擔任龍華軍使,出鎮北平,後來又參與了平定奚人和契丹、吐蕃的戰爭,官至左金吾衛大將軍。這個官職在唐代是十六衛的武將官職之一,負責掌管衛戍京師的禁兵和統領天下的府兵。
劍畫合一
開元年間,裴旻因母親去世,想請大畫家吳道子在天宮寺作壁畫超度亡魂。吳道子說:好久沒作畫了,如果裴將軍一定要我畫的話,隻好先請將軍舞一曲“劍舞”好啟發一下我的畫思。裴旻當即脫去孝服,持劍起舞,隻見他“走馬如飛,左旋右抽”,突然間,又“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旻引手執鞘承之,劍透室而入”。被拋起數十丈高的劍,竟然能用手持的劍鞘接住,使其直入鞘中,真是劍技絕招。當時,幾千名圍觀者為之震驚,讚歎不已。吳道子也被那猛厲的劍舞氣勢感動,畫思敏捷,若有神助,於是揮毫圖壁,颯然風起,很快一幅“為天下之壯觀”的壁畫就繪成了。
裴旻射虎
裴旻為龍華軍使,守北平。北平多虎。旻善射。嚐一日斃虎三十有一,既而於山下四顧自矜。有父老至曰:“此皆彪也,似虎而非。將軍若遇真虎,無能為也。”旻曰:“真虎安在?”老父曰:“自此而北三十裏,往往有之。”旻躍馬而往,次叢薄中。果有一虎騰出,狀小而勢猛,據地一吼,山石震裂。旻馬辟易,弓矢皆墜,殆不得免。自此慚懼,不複射虎。(出《唐國史補》)
裴旻作為龍華軍使,駐守在北平。北平有很多老虎。裴旻善於射箭,曾經在一天之內射死過三十一隻老虎。然後他就在山下四處張望,顯出自得的樣子。有一位老頭走過來對他說:“你射死的這些,都是彪,像虎而不是虎。你要是遇上真虎,也就無能為力了。”裴旻說:“真虎在哪兒呢?”老頭說:“從這往北三十裏,常常有虎出沒。”裴旻催馬向北而往,來到一個草木叢生的地方,果然有一隻老虎跳出來。這隻老虎的個頭較小,但是氣勢凶猛,站在那裏一吼,山石震裂,裴旻的馬嚇得倒退,他的弓和箭都掉到地上,差一點兒被虎吞食。從此他又慚愧又害怕,不再射虎了。
射殺怪蛛
裴旻還射過大蜘蛛。相傳他在深山中行走時,遇到了車輪一樣的大蜘蛛,蜘蛛網就像一匹布一樣垂下來。蜘蛛盤絲結網,差點將裴旻纏住。裴旻“引弓射殺之”,並從蜘蛛網上取下數尺長的絲收藏起來。當部下受傷的時候,他剪方寸貼之,血立止也。
相傳裴旻在出鎮邊塞北平時(今河北盧龍),據稱他曾於一日之內便射殺了31隻猛虎。這個北平就是當年“飛將軍“李廣擔任太守、射殺猛虎的右北平郡,北平郡在晉代時改了稱呼。在唐代的筆記小說《朝野僉載》和《新唐書》中,都記載了裴旻在實戰中劍法高超的。
裴旻跟隨左羽林大將軍、檢校幽州都督孫佺率領兩萬八千名唐軍北伐奚和契丹,唐軍在險要之地被奚人打了埋伏戰,敵軍對唐軍發動突襲,一時間箭如雨下,唐軍混亂,難以匹敵。在危急時刻,裴旻挺身而出,飛身上馬,馳騁軍前,麵對敵軍箭雨,裴旻抽劍砍斷迎麵飛來的四支利箭,奚人頭領見狀大為驚駭,解圍而去。
曆史上曾經有很多人懷疑過裴旻的劍法的真偽,而且裴旻在正史中的記載也不多,這主要是因為“開元盛世”所致,眾所周知,在我國盛唐時期的“開元盛世”,無論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麵都達到了頂峰,向裴旻這樣有一技之長的人數不勝數。
但是裴旻同時代或是後世的詩人,卻都紛紛為為這位劍聖作詩記事,即便是他百年之後,他的事跡跟隨這些詩歌聲名遠播,唐代喬潭曾經寫下《裴將軍劍舞賦》,顏真卿和王維都也都寫下《贈裴將軍》的不朽詩篇。相傳裴旻曾經指點過“詩仙”李白的劍術。好劍術,喜仁俠的李太白經過他的指點,劍術大為精進,試想如果李白沒有高深的劍術,恐怕也寫不出“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千古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