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終遭暗算(1 / 3)

李斯的人生悲劇,一方麵是因為其自身的狹隘,另一方麵也是因為他遇到了一個難纏的小人趙高。可以說,李斯在麵對趙高的時候,心中充滿了鄙視和蔑視,可是由於趙高的阿諛諂媚,李斯卻始終沒有生出對付他的興趣。最終,當李斯終於意識到趙高的可怕時,他手中能夠打出的牌,是僅僅能夠用於自保。直到天怨人怒使然,他連自保的機會都喪失了。

大起義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胡亥下令征發平民戍邊。陽城(今河南登封)貧苦農民陳勝和陽夏(今河南太康)貧苦農民吳廣在列。他們被推選為屯長,在監軍的帶領下趕往漁陽(今北京密雲)服役。一行人走到蘄縣(今安徽宿縣)大澤鄉的時候,忽然被大雨阻斷行程,導致無法按期趕到目的地。按照當時的規定,無論出於什麼原因,隻要耽誤行程就會被全部處死。陳勝和吳廣因此召集大家商議,既然前往漁陽是白白送死,四散逃亡也遲早會被捕殺,不如就地起義,拚死殺出一條血路,也許還有一線生機。眾人深以為然,他們殺死了監軍,利用“魚腹丹書”和“篝火狐鳴”等方法大造輿論,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使用扶蘇的名義號召全國人民起義。

陳勝率領起義軍迅速攻占蘄縣,緊接著又攻占了軍事重鎮陳縣(今河南淮陽)。由於當時的秦政權已經把百姓壓得透不過氣,各地民眾紛紛投身起義軍,陳勝很快糾集了數萬之眾,各種戰車數百輛,騎兵也達到了千餘。憑借這些武裝力量,陳勝在陳縣建立了政權,號稱“張楚”,正式豎起反秦大旗。很快,包括項羽和劉邦在內的各地起義軍紛紛予以響應。他們殺官僚,搶地主,大有一舉掃平秦王朝的氣勢。為了擴大戰果,陳勝命吳廣率軍向鹹陽進發,行至滎陽(今河南滎陽)時被李斯的兒子李由率軍抵擋住。陳勝知道吳廣一時無法擺脫,又派大將周文統帥大軍出征。周文並沒有去支援吳廣,而是率領大軍繞道向鹹陽進發。此時,秦軍主力都在戍邊,故而周文得以順利突破函穀關,鹹陽城隨即暴露在起義軍的兵鋒之下。

如此一來,鹹陽城內自然慌作一團,平日不可一世的趙高也在這個時候沉默了,幸好李斯及時向胡亥舉薦了大將章邯。可惜,此時的章邯雖然身在鹹陽,卻奈何手中無兵。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章邯拿到朝廷的任命狀也是哭笑不得。關鍵時刻,還是李斯穩住了局麵,他幫助章邯將待罪修建陵墓的數十萬刑徒武裝起來,迎頭痛擊周文率領的起義軍。章邯到底是當代名將,在他的率領下,數十萬刑徒如同出籠之猛虎,瘋了一般撲向起義軍。起義軍不敵,很快潰敗而逃,周文也自殺身亡。章邯乘勝追擊,一舉解了滎陽之圍,吳廣在戰亂中被自己的部下殺死。章邯再接再厲,率兵攻破起義軍的大本營陳縣。陳勝在逃亡過程中被自己的部下殺死,陳勝和吳廣掀起的此次農民起義就此落下帷幕。

前方戰事剛剛趨於緩和,鹹陽的政治鬥爭又開始了。由於趙高在此次危局中的表現過於無能,李斯則表現出了強大的能力,趙高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威望一舉被李斯壓了下去。所謂奸佞小人就是在治國救國的時候退到最後,在爭功搶功的時候又衝在最前的人。趙高眼見自己要失勢,精明地抓住了李斯的軟肋,也就是他的兒子李由。客觀來講,李由憑借孤城殘兵,能夠抵擋住吳廣的進攻,從而牽製大量起義軍,已經表現得非常不錯。但是由於物資和糧餉匱乏,他在作戰過程中有縱兵搶掠的行為,在此之前他也有過一些貪汙受賄的行為。於是,趙高不斷慫恿胡亥派人調查李由,越來越多的罪狀被查了出來。在這種情況下,李斯救子心切,不得不將此次挽救危局的功勞全部推給趙高,如此才將李由保了下來。

更加讓李斯感到痛心疾首的是,胡亥經過此次動亂,非但沒有吸取教訓,反而變本加厲地享樂。李斯當然知道秦王朝已經岌岌可危,他實在不忍大好江山葬送在自己手中,因而接連上書,勸諫胡亥關心一下政事。可惜,胡亥的欲望已經解禁,根本聽不進李斯的勸諫。再加上趙高不斷對他灌輸享樂思想,胡亥已經開始對李斯產生厭倦。李斯擔心自己會失寵,進而失去榮華富貴,同時也知道自己無力勸阻胡亥,因而也開始信守明哲保身的原則。與此同時,由於李斯被趙高抓住了軟肋,從此不敢輕易對趙高發起攻擊,這也讓趙高變得越發肆無忌憚。

應該說,李斯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危險處境,同時他也沒打算坐以待斃,而他的具體行動居然是和趙高爭寵。史料記載,李斯在此期間寫了一封《行督責書》,係統地闡述了如何利用嚴刑酷法駕馭群臣,因此大得胡亥的歡心。需要說明的是,當時的秦朝已經在嚴刑酷法的路上走得很遠,李斯的《行督責書》無疑是雪上加霜,從此讓秦朝徹底淪為恐怖統治。在這封奏疏內容中,李斯還厚顏無恥地說道,坐擁天下而不知享樂,等於給自己戴上鐐銬,倒不如普通百姓活得逍遙自在。最後他還做出保證,隻要有自己在,胡亥每天盡管縱情享樂,絲毫不用關心天下發生了什麼事。李斯的本領胡亥是見識過的,聽到了這樣的話,他也就更加無心政事了。

另一方麵,李斯的做法雖然出於自保,但是在趙高看來卻是對自己的威脅,因而他開始加快對皇權的架空。一次,趙高對胡亥說:“始皇帝之所以被世人崇敬,關鍵在於他能夠營造神秘感,即便是朝廷重臣也隻能聽到他的聲音,而不能看到他的尊榮。如果陛下能夠效仿始皇帝,也一定能夠得到他的尊榮,永遠享受世人的崇敬。何況,陛下現在還很年輕,有些老奸巨猾的大臣可能會故意發難,稍有不慎就會被他們得逞,這樣就會損毀陛下的威嚴。因此,陛下大可深居宮中,每天隻與最親近的大臣商討國事,一應事務全部商討成熟後,再由臣拿到朝堂上公開宣布,這樣就可以做到萬無一失,陛下也可以因此成為明君聖主。”

很明顯,趙高是要隔斷胡亥和大臣之間的聯係,同時竊取胡亥手中的皇權。那麼,聽了這個建議之後,胡亥又會做出什麼反應呢?史料記載,胡亥“乃不坐朝廷見大臣,居禁中。趙高常侍中用事,事皆決於趙高”。意思是說,胡亥完全聽取了趙高的建議,從此不再理會朝政,每天隻知深居禁宮之內。如此一來,趙高開始獨攬朝政,而大臣們則完全以他馬首是瞻。換句話說,趙高的這個建議讓他從此一手遮天,整個秦帝國完全處於他的掌控之中。這個時候,大權獨攬的趙高也終於把毒手伸向了最後一個威脅者,也就是時任秦帝國左丞相的李斯。

較量

李斯對於趙高的歹毒可謂心知肚明,因而很早就開始對他有所提防,並且李斯也相信,憑借自己的頭腦和勢力,至少自保是沒有問題的,如果趙高出現什麼紕漏,還可以對他發起攻擊,一舉將其扳倒也說不定。不過,相對於趙高來講,李斯的應對策略未免太被動了,因為就在架空胡亥的同時,趙高已經開始積極謀劃除掉李斯。當然,正如李斯所堅信的那樣,趙高想除掉李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不僅因為李斯是兩朝元老,政治經驗和智慧都是久經考驗的,而且李斯仍然是當朝的左丞相,是滿朝文武大臣的領軍人物。長期以來,由於李斯始終采取隱忍態度,趙高並不知道李斯到底有什麼底牌,他甚至不知道李斯會采用什麼樣的套路反擊,這不禁讓他產生了一絲擔憂。

然而,小人畢竟是小人,這不僅因為他們有小人的嘴臉,更關鍵的是他們總會生出小人的辦法。趙高很清楚,李斯再怎麼老謀深算,如果得不到胡亥的支持,也將在自己麵前不堪一擊,於是他決定首先從破壞二者之間的君臣關係入手。主意已定,趙高便找到李斯,對他說:“丞相大人,如今天下大亂,函穀關以東地區越來越難以控製,而皇上卻每天貪圖於個人享樂,以至於民怨沸騰。作為臣子,我早就想勸阻皇上了,隻可惜我的地位卑賤,無法和德高望重的您相比,希望丞相大人能夠出言勸諫,救國救民於水火之中,何況這也是丞相大人你的職責所在。”

李斯自然知道趙高不懷好意,甚至知道他想要挑撥自己和胡亥之間的關係,因而不溫不火地回答說:“郎中令大人說得極是,我也早就想要勸諫皇上了,隻可惜皇上每天深居簡出,隻有郎中令大人清楚他的行蹤,我想最合適的勸諫人選恐怕非您莫屬。”李斯的話,明顯是把難題踢回給了趙高,話中深意也是告訴他自己對其陰謀心知肚明。而趙高卻早就料到李斯會這樣說,因而接過話頭說:“既然如此,由我來負責尋找時機,隻要陛下時間空閑且心情不錯,我就立即派人來請丞相大人,我們一起向皇上進言,不知丞相大人意下如何?”

客觀來講,如果不損及自己的榮華富貴,李斯還是希望胡亥能夠臨朝理政的,因為這顯然是秦國繁榮複興的大前提。因此,李斯見趙高邀自己一起進言,雖然猶豫再三,最終還是同意了。前麵已經說過,李斯為了和趙高爭寵,從而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已經和胡亥統一了立場。換句話說,胡亥之所以每天肆無忌憚地享樂,是得到了李斯讚同和認可的。也正因為如此,胡亥才一直對李斯信任有加,同時這也是趙高忌憚李斯的原因所在。因此,李斯答應趙高勸諫胡亥,實際上相當於違背了先前的政治立場,再加上趙高在胡亥麵前添油加醋,他的進諫自然讓胡亥頗為反感。在此之後,趙高憑借自己的職務之便,數次假借皇命召李斯覲見,且專門選在胡亥興致最高的時候。胡亥在趙高的蒙蔽和慫恿下,無一例外地選擇了不見,同時對他的厭惡也一次次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