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暫中尋找不朽(1 / 2)

生活中不斷有新奇的現象湧現是萬事萬物得以永恒的另一種象征。萬象更新,周而複始,肉體的存在是短暫的,但是精神卻可以曆久彌新。在墳墓的周圍,智慧的人看到的不是人的死亡,而是生命的延續和靈魂的重生。

富蘭克林曾經說過:“生活更像是一種胚胎,它為生命的孕育作著準備,一個人不經曆死亡也就無法完成降生。”一個真正偉大的人,無論他從事的是什麼職業,如發明家、政治家、演講家、詩人、畫家等,隻要你真誠地與他交談;你都可以從他身上感悟到一種特殊的東西,就好像他已經聆聽了上帝永恒的承諾。

人類的智慧活動不是承諾而是賦予了人類絕對存在的感覺。從時間的超越中我們呼吸到了更加清新的空氣。我們無法保證生命的永恒,然而卻從文明的變遷史中認識到死亡絕不僅僅意味著萬物的終止。

培根說:“那些缺乏宗教神學思想的哲學家在總體上否定靈魂的不滅;然而當談到正題的時候,他們也認為,人的靈魂是可以脫離肉體而獨立存在的,人死後靈魂也是可以不朽的。他們的這種觀念隻是出於理智的層麵,而不是出於情感的層麵,因此,永恒與不滅對於他們來說就像數學一樣,隻是作為一種知識而存在的。”荷蘭哲學家凡·荷爾蒙特是純粹從思維活動的角度來加以證明的。他說:“讚同無神論者的觀點,是我最大的願望,即便隻是片刻的讚同,靈魂不滅的念頭用理智去理解也許是可能的,就像我們可能會觸摸到靈魂一樣。”一個農夫,一個苦工,或者一個工匠,每天都在為工作奔波忙碌,但是晚上他也會停止工作,因為,他們的勞動也是有盡頭的。但是,如果這個工匠或農夫同時又是一個學者或思想家,那麼他的工作就永遠沒有盡頭,因為,學無止境,他越明智,就越會感到自己的無知。也就是智者所說的:“我所知道的正是我不知道的起點。”

一千年太短暫了,人類即使擁有多於十倍、百倍的潛能,也不能掌握全部的知識。學者和思想家的任務是如此的繁重,以至於他必須成為全能的人。他走路時學習,吃飯時學習,娛樂時學習,甚至是在睡覺時也在學習。孟德斯鳩說:“熱愛學習,是我們唯一的、永恒的動力。沒有什麼能夠使我們停下來,除非生命走向了終結。”思想家說“藝術是永恒的,而生命是短暫的”,人隻是這個世界的匆匆過客,唯有他的思想可以留存下來。洞察力來自思維的積極活動,而決不會從懶惰或遲鈍的頭腦中產生;勇敢通常隻會出現在那些勇於麵對艱辛與危險和真正了解自己力量的人身上;自信也往往隻青睞那些善於利用自己的激情與力量的人;隻有那些為未來做好準備的人才能夠獲得成功。歌德曾經感慨道:“我相信靈魂是永恒存在的,因為這可以用我的意識活動來加以證實。如果我不停地工作直到死去,那麼大自然一定會讓我以另外一種方式存在,這種存在形式將會讓我的精神得到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