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後,彭慧隻是發揮了自己正常的水平。沒有意外,也沒有驚喜,她落榜了,尤其是數學考得一塌糊塗。
並沒有太多的難過,落榜也應該是情理之中的事吧?隻是後來好多的同學都選擇了去學校複讀,也曾有同學和老師勸彭慧去回去再拚一次,但都被她拒絕了,爸爸對彭慧的學習早已不再上心,讀與不讀都是她自己的事,隨她的便!媽媽倒是勸過幾次,但彭慧會聽他們的嗎?
那個時候江南的經濟發展的如火如荼,彭慧選擇了去蘇州的一家建材公司上班,那是一個有實力的港資企業,主要生產高檔地麵瓷磚和牆磚,南京、上海的機場用的地麵磚都是從這家公司采購的。
彭慧被分到了檢選車間,工作很簡單:就是把前道工序生產出來的瓷磚按不同的色差分成不同的型號,再把那些表麵有瑕疵的產品按照良品分成不同的等級。計件製多勞多得,工作繁重而單調,彭慧發現那些有經驗的老工人,隻是把色差簡單的對比一下,沒有缺邊缺角、鼓泡等明顯缺陷的直接過,更有甚者一大棧板的產品隻用眼睛目測一下,走馬觀花的粗略看一眼,翻都不翻就直接流到下一道工序包裝入庫。可彭慧不這樣,她是一塊磚一塊磚的分,一塊磚一塊磚的檢,再按照不同的色差分成好幾種不同的型號。一天下來,它做的又慢又少,還比別人累太多,也有人悄悄告訴她:一般前道線上隻要是連號生產出來的產品,基本上色差不會太大,隻要沒有明顯的表麵缺陷,就可以直接拉過去包裝,可彭慧還是認認真真、兢兢業業的去分去撿。一個月下來,別人的工資是彭慧的兩倍還要多,彭慧的名字排在月產量表的最後一名。私下裏別人都說她太死心眼,出門打工不就是為了多掙錢嗎?這麼認真負責,錢少人累圖個啥呀?有必要這麼較真嗎?負責每天統計產量彙總的的小組長姓王,由於彭慧的產量實在太少,就私下裏跟她說:自己也檢選一部分產品,算在彭慧的產量裏,但是多出來那部分產量的錢要給組長本人,彭慧一開始覺得這沒什麼,自己作為一個新進員工,產量太低,總歸有點說不過去,組長這樣一來,最起碼能把自己的產量給提上去,就算多出來的錢不歸她彭慧所有,那又怎樣?本來多出來的那部分就不是她檢選出來的。於是便爽快的答應了,隻是令她沒想到的是,那個王組長隻是把要檢選的產品拉回來,簡單的看一下,寫上彭慧的名字,有的甚至是原封不動的就直接拉出去包裝了,這樣一來彭慧檢選的產量立馬提高了很多,但合格率也直線下降,經常被退回來要求重新返工。這下彭慧不幹了,堅決不讓那個組長再在產量表上打她的主意。也許是慢慢的分選出經驗出來了吧,也許是熟能生巧,總之彭慧的產量與合格率後來提高了不少,雖然在月統計表上依然排名靠後,但是與前麵的人差距已經不是很大了。
上了大概三個月左右的班,彭慧發現公司裏的人下班以後絕大多數都會去街上閑逛娛樂,但也有少部分幾個人會在公司餐廳裏閱讀學習,原來他們是不甘於現狀,自己自學準備或者已經參加全國統一的成人自學考試!這讓下班以後無所事事又不願渾渾噩噩過日子的彭慧一下子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於是她也積極的去自考辦報了名,選擇了她最鍾愛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考慮到平時還要上班,大多數情況下還要加班,彭慧沒敢多報,隻報了兩門課程。
雖然踏入社會了,彭慧和她那些選擇複讀的同學之間還是時不時的有書信往來的,第二年七月份的高考時間過去沒多久,不少的同學就紛紛來信告訴彭慧:自己考上了哪所院校,誰誰誰考上了哪個大學。也不知道是為什麼,那一屆複讀的同學中,考上大學的特別多!甚至平時有些成績在她後麵的同學也考上了高等學校。盡管也替他們感到開心,但彭慧的內心是無比失落的,一年在外打工的經曆讓她明白:上大學與不上大學的差距真的不是一般的大!如果當初自己也選擇複讀的話,結果又會怎樣呢?再看看現在的自己,上班累成了狗,下班還要自己鑽研那些報考的課程。有決心和毅力是一回事,但在沒有任何人指導的情況下,僅考自己利用業餘時間和一腔熱情就想通過考試哪有那麼容易啊!十一門課程,一次報兩門,一年報兩次,就算全部一次性通過,起碼也要兩年多的時間吧?更何況全國統一自學考試每年的通過率還是很低的,她彭慧憑什麼能保證一次就百分百通過?中文專業裏麵的有些課程還是相當晦澀難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