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風第一個鑽入地洞之中,小嵐與顧峰跟著小風一個一個地爬了進去。
地洞約莫也就離地約小半米左右,極窄。地洞長度雖然極短,爬進去也需要些時間,爬到一半路程,便能聽到屋內隱約傳來的鈴鐺一樣的聲音。
從洞裏爬出,便能看到一個光亮的屋子,一整個屋子。
沒有房間的屋子,因為一整個屋子就隻有一個房間。
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方方正正的布局,去除了所有的繁瑣與美觀,去除了所有的細節。在在洞口,整個屋子已是一覽無餘。
因為是地下世界,這裏冬暖夏涼,四季恒溫,所以這裏不需要什麼棉被等。
因為是地下世界,沒有風,沒有雨,沒有灰塵,所以這裏連衣服也不用換。
整個屋子左半邊都是泥土,右半邊空空蕩蕩,幾乎什麼都沒有。
小嵐喃喃道:“這是個家?”
顧峰看了看說:“應該是的。”
看來是因為物質的極度缺乏,造成了生活要求的低水準。沒有床,沒有沙發,沒有桌子,因為完全沒有這個必要。休息時就直接躺在地上,最簡單最普通也最接地滿足了自己的需要。
但左邊麵積頗大的泥土又是什麼意思呢?
小嵐與顧峰走近,看到這片泥土裏有好幾條土溝,縱橫交錯。
小嵐說:“這好像塊田啊。”
顧峰一拍腦門,說:“對極,對極。這就是一塊田地。”
這樓這麼高,沒有電梯。低樓層還好,高樓層的住戶每天該如何解決食物問題,總不能每天都爬爬梯上下拿取食物。看來隻能全靠居民自給自足了。
這裏溫度適宜,一天24小時都有光照,都是植物最適宜的環境,所以這裏的住戶居民都在自己屋中種上了糧食。在這裏沒有天災。人們都是靠這些糧食過日子的。
看來如果可以,這裏的居民基本是不會出屋子的,所以家裏不需要窗戶,不需要門。而那個連接走廊的洞,目的首先是為了通風,其次也為了防止別人進屋,隻有有外人進入屋中,洞中的機關觸發,就會讓屋裏鈴鐺響起,屋內的人就會有所防備。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所說的“老死不相往來”應該就是說的這種情況。
然而這裏的人每天生活都做些什麼呢?種地。種地之後呢?
那個高度發達的文明怎麼變成這樣了?
科技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幸福,讓人民快樂。
這種生活很難說的上幸福,說得上快樂。
三人在屋裏到處搜索、觀看。忽然小嵐“啊”地叫了一聲,手指著屋裏一個角落。
顧峰與小風順著小嵐所指的方向看了過去,看到一塊一平米大小的木板平躺在地上。
顧峰和小嵐走近,看到這個木板上刻了一幅畫,畫極簡單,就是一男一女兩個大人牽著一個孩子。
年歲應該已經過了很久了,木板表麵已經有些被空氣腐蝕了,但畫的樣子還是清晰可見。
畫是由線條組成,沒有顏色,雖筆畫極少,卻是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