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試驗新生產的水泥,趙輝就和老窯主用木板將天井隔成了十幾個區域,用不同的水灰比澆灌了水泥砂漿,一個時辰前他們還走上去試了一下,結果馬上留下了幾個腳印,於是就再也沒敢踩上去。張光華低頭一看,果不其然,地麵上還殘留著幾塊薄木板和幾個鞋印。
“記住,隔半天澆一次水,地麵再等半個月才會徹底幹好,到時候就是用石頭砸,也砸不壞了。”怕後麵出什麼紕漏,張光華又再次提醒了趙輝。
“對了,我們一起去找沈掌櫃,找機械廠定製幾台碎石機。然後,再建幾棟房子。”
來了元朝這麼久,張光華一直住在黑暗的木頭房子裏,覺得自己都快住發黴了。沈立不是一直準備買套商會的房子嗎,其實要買不如直接建。在新世紀,錢全部都被那些房地產給賺了,現在來到古代了我也要搞一把房地產!
看到沈立就在旁邊,張光華立即將他拉了過來。
“嗨,老沈,聽說商會已經改製了啊,機械廠的負責人是誰,你將他叫過來。”
“陳智義,你過來一下。”隻見沈立一招手,就將一位瘦高個子叫了過來,這個人張光華見過,以前是劉木匠的副手,也是木匠出身,他有不錯的空間想象能力。
“陳智義是吧,你的機械廠開張了沒有啊?”張光華心情不錯,也開起了他的玩笑。
“有,剛剛鋼廠的鄧雲峰鄧廠長向我預定了十台煉鋼用的轉爐。”陳智義不苟言笑的回答,如果再配上一副金絲眼鏡,他就活脫脫一個大學的理工科教授。
“不錯啊!剛開業就討了個好彩頭。我再給你下第二個訂單,十台碎石機,十台磨粉機!不過這些都是靠風車帶動的,你好好研究一下,圖紙我明天再給你。”碎石可不像煉鋼那樣需要隨時掌握好速率,所以靠水力帶動是現在最好的選擇。
解決了水泥廠的問題,張光華就開始和沈立商量起了商會的正事。
“真的能夠建成四五層的高樓?”聽了張光華說起總商會選型的問題,沈立很高興,但還是有點懷疑的問道。
張光華那個氣啊,竟然懷疑我的專業知識?一氣之下,他立馬在龜穀現場采用鋼混結構用1:100的比例製作了預製板、樓梯和房屋承重架構。並手把手教了趙輝和老窯主“現澆”的做法,隻過了兩個時辰,一個二層小洋樓的模型就成型了。
吩咐好沈立盡快為總部選址後,張光華又馬不停蹄的去考察水泥的生產基地。雖然水泥的研發可以留在龜穀,但實際生產地點卻必須選在河下遊的某個地方,這是為了方便開造溝渠,修建水車碎石和磨粉。
草草逛了一圈,張光華就隨便選了一塊駐地,而他所不知道的是,他今天的一個隨意之舉,使得一年後這條河的附近全是密密麻麻的風車,成為了舉國聞名的風車之鄉、碎石基地,無數的石頭會用船運過來磨成粉又用船運回到全國各地。哪怕日後隨著碎石和磨粉改用電力機械後,這裏也還繁榮了很長一段時間。
接下來的這一個月,趙輝趙廠長日夜奔忙,使得“海螺牌”水泥銷量猛增。其中一大部分水泥賣給了縣衙,用於加固城牆,修建碉堡。而且價格出得並不高,畢竟算是支援建設。
另外一小部分就是撥給了張光華,讓他用來修建商會總部。其實這也是張光華為了開拓水泥市場而修建的第一個示範性建築。
沈掌櫃將商會選址定在了城北原來的馬場。自從城內的蒙古商人都走了以後,因為元朝規定漢人不能養馬,所以馬場也就從此廢棄了。現在正好讓張光華利用起來搞城市建設,而且開發馬場還不用強製拆遷,也不用怕釘子戶。
張光華計劃修建一棟三進三\退的五層小洋樓,實際上有效層數隻有四層,最上麵有瓦片屋頂的半層隻適合用來堆放雜物。
有了在龜穀的經驗後,張光華知道研發最重要的是需要保密,於是他準備與樓房一起修一個四合院,把馬場圍起來。為了節省資金,除了主樓外其它的房子都用普通的一層磚木結構,隻是在四個角各修建一個箭樓。後來沈立又擔心天井的空間不夠,於是增加了一排房屋,最終圍城了五邊形。
沒想到,沈立的這一無心之舉,卻給“振華商會”總部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外號:五角大樓。
在張光華的監工之下,新修的房子全部使用石膏吊頂,石灰粉牆,並且采用了定製的玻璃窗戶和陶瓷地板。唯一還讓他不滿意就兩點,一是廚房還必須燒柴火,而是不通水電也沒有馬桶和下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