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覺得雪地裏手上抓到一個雞蛋大小的正圓形地東西,這東西觸手外皮上麻麻硬硬的,並不光滑,所以不用看也知道肯定不是此地生產的鬆花石。拿起來一看,隻見這東西外皮是黑色的,周身還有規則的條紋,最外層摸起來好像樹皮一樣粗糙,上下部分各有一個小凹頂,不大。看起來就像是某種鳥類的蛋,可拿在手裏晃了晃,既輕又實,我覺得倒像是什麼東西的果實或者種子。

美惠在附近用腳踢踏著雪地,雪地下邊竟然到處都是這種東西,個頭相當,表麵都被一層黑色鑲條紋的粗糙皮附著著。

“哥,這不會就是這棵老樹的種子吧?天呐!太大了,我還以為是要不是裏邊是實芯兒的肯定以為它是核桃。”

我說肯定不是核桃樹,核桃樹我在四川時見過,根本沒有這麼大的,而且核桃樹在嚴寒地區也沒法生長。你看這大種子外邊這層皮,麻麻硬硬的,也不知道裏邊果子是啥樣的。

想到這兒,我把小瑞士軍刀拿了出來,瑞士軍刀裏有個小銼,用銼把這大種子表皮的一層黑色附著物抹掉,竟然發現裏邊包裹著的樹種十分堅硬,而且通體雪白無暇,觸手圓潤光滑,仿佛就像是潔白的羊脂玉一樣。[

“這……我知道了,這是菩提樹種子!”我抬頭看了看這棵巨大的老樹,原來這是棵菩提樹,可菩提樹怎會長在東北?

雖然菩提樹與榕樹屬同一樹種,但這棵老樹也太大了,就算是在廣東海南一帶最大的榕樹也無法跟這家夥比,拋開氣候不說,單看它借出的菩提果種子的大小,少說也有千年的樹齡了,想不到這伊勒呼裏山中竟然有如此靈地,菩提樹對生長環境極為挑剔,野外很難生長,一般都被種在南方寺廟中,由僧人們澆灌。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唐朝初年,禪宗六祖慧能寫了這麼一首關於菩提樹的詩,流傳甚廣,所以後世許多人都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菩提樹,其實是人們誤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樹不僅存在,而且又名思維樹,是一種桑科榕屬常綠大喬木。慧能所寫的“菩提本無樹”這一詩句,大概是從佛家理論“四大皆空”裏作了引伸而來的吧!“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

在英語裏,“菩提樹”一詞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菩提樹似乎天生來就與佛教淵源頗深,據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答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