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說客(下)(1 / 2)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毛爺爺也說“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幹涉軍”也不是鐵板一塊:英美支持高爾察克成立獨裁軍事政權,日本則支持謝苗諾夫為其在遠東的代理人,兩方矛盾一直激烈。即使在紅、白軍交火最激烈最需要軍令統一的時候,日本在壓力下不得不轉而承認高爾察克,另一方麵又不願拋下謝苗諾夫。

這種日、英、美間發生的衝突,使得美國政府幹脆決定在1920年初從西伯利亞撤兵,同時為防止日本獨大而要求日本一同撤軍。導致的後果是蘇俄在遠東的壓力頓輕,迫使日軍在嚴峻的形勢麵前不得不收縮兵力,縮小防區。日軍後來連續陷入遠東的泥潭,獨木難支,在又掙紮兩年後黯然撤兵,與此不無關係,日本政府的短視由此可見一斑。無怪乎戰後外媒評論,“日本是第一流國民,選出了第三流政府”。

不過這個時候,日本在東西伯利亞的軍事實力非同小可。沒辦法,日本政府可是把遠東視作第二國家的,隻是當功敗垂成後才把重心向中國東北轉移的。

高爾察克是狡黠的,不然他也不能被列強們選擇做選擇的領袖。他有點嘲弄地看著麵前這位其貌不揚的東方人:“日本政府再不可靠,也要比你的軍隊要強大得多。你口口聲聲說什麼奉軍能保護我,為什麼你們保不住中東路?”

這話問得有些誅心了,有幾分譏諷的味道。不過高紀毅神色坦然,他微微一笑說:“根據奉軍少帥和美日在一個月前達成的協議,由奉軍全權護衛整個中東路,將軍的情報係統可能落伍了。”

高爾察克一怔。原來,原來,在遙遠的東方,局勢已經不是自己以為的那樣了?

他的驚訝,落在高紀毅的眼裏。不過他的談話還在繼續:“將軍以為日本人兵精糧足,可以作為後援?其實大錯特錯了,日本兵現在已騎虎難下,自身難保了。”他分析了一下日本兵在遠東和西伯利亞的部署。

在日本人的戰略規劃裏,其第十二師駐守濱海州、阿穆爾州和廟街(尼古拉耶夫斯克),第三師駐守博爾齊亞以東的後貝加爾州,第七師駐守博爾齊亞以西的後貝加爾州和我國的黑龍江省。後因日軍痛感兵力不足,於是又從本土增調第十四師(3月底)和第十六師(5月)和第五師(6月底)至蘇遠東地區。這是日本在遠東及中國東北的主力部隊。以區區6個師的力量,想控製住這麼廣闊的地方,談何容易?

隨著形勢好轉,蘇聯共x黨領導的遊擊隊在額爾古納河與石勒喀三角地域力量發展迅速,擊敗了白俄匪軍謝苗諾夫部隊約1500餘人的進攻,占領阿穆爾鐵路的莫戈恰至齊洛夫斯科耶一段鐵路,對日軍造成了嚴重威脅。日軍第五師和第三師之一部(一個半營)對蘇遊擊隊進行了討伐,其瘋狂清剿不僅未能使蘇聯人民屈服,反而激起了人民更加強烈的反抗,蘇軍遊擊隊利用冬寒展開遊擊活動。一方麵日本兵兵力分散四處起火且在國際上引起諸多指責,另一方麵龐大幹涉軍的後勤補給拖累了日本國內的經濟從而讓國民怨聲載道,日本幹涉軍已經士氣嚴重低落。

高爾察克望著麵前的這個小個子中國人,心潮澎湃。

“他說的是實情,”這是心底的一個結論。在戰爭的天平逆向之際,為了準備後路,已經敏感地向遠東地區派駐了不少的情報人員,反饋回來的情況不容樂觀。情報也提到了奉軍地位的提升和影響,否則他會毫不遲疑地認為,這個中國人是癡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