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國防科工委的成就(1 / 2)

對東北乃至將來建立統一國家後,國家的軍事發展究竟是以陸權為主還是以海權為主,張漢卿早有研究。還在讀大學期間,他對馬漢的海權論及杜黑的空權論就已研讀。在他看來,新中國自建國之日起先陸後海實為明智之舉、也為不得已之舉。

中國有漫長的海岸線,以陸守海顯然是勞民傷財之舉,這在晚清王朝擁有龐大的陸軍卻被列強不多的大炮巨艦累次打敗可見一斑。但是發展海軍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海軍是一個技術性很強的兵種,在茫茫大海上,先機發現,火力製敵,來不得半點僥幸。中國工業能力和財政實力尚達不到支撐起建設一支強大海軍的任務的程度。僅以一艘戰列艦來說,就值1000萬塊銀元,足以武裝起一支10萬人的陸軍來。要想在海上打敗發展了幾十年的日本海軍,談何容易。目前奉軍實力不說離統一中國尚差時日,就連在東北大本營,日本人都進入心髒來了還不敢驅離。

想要陸、海、空三權都平衡發展,且擁有最強大的力量,是任何一個國家的財力物力所無法負擔的。從軍略地理的觀點來看,每一國家的地理形勢不同,應取其最有利的地理形勢,致力發展單一軍種,以另二軍種為輔。如:德國地裏形勢適於發展陸權,因此在二十世紀成了陸權強國;英、日為海島國家適宜發展海權,英國能取其利而致力發展海權,於十七、十八世紀成為海權霸主,至今其海權實力亦不能低估;日本則陸權、海權並進,結果反遭戰敗。這是違背了馬氏的一項重要訓條:“一個國家無法同時發展陸權與海權”。

對中國來說,因為她長期以來是一個典型的陸上國家,缺少海上拓展的傳統。所以在規劃國家軍事發展及戰略上,能夠給張漢卿等人帶來參考的是德國,而不是一海之隔、被中國人反拜為師的日本。

德國在普法戰爭前,和意大利一樣隻是個地理名詞,由數以十計的封建諸邦, 並非是個統一的國家。 德國利用近代化為契機,以民族國家為口號,短短十幾年一約成為歐洲乃至世界強國,對於當時的中國確實具有吸引力。德國的地理位置是歐洲中部,從兵法上講是四戰之地,地理優勢還不如中國呢。在地緣政治上,大陸型國家和海洋型國家的最終發展方向和國家定位不可能相同。所以日本對於中國沒有參照意義,而德國的經曆和在近代所遭受的其它列強的壓迫對於中國可資參照的內容很多。

既然目前海軍的建設不切實際,張漢卿的目光轉向了另一位軍事戰略家杜黑的空權論學說。

杜黑為空權論之鼻祖,首開製空權之新觀念,並極力倡導應建立強大而獨立之空軍,改變了戰爭的型態;過去運用麥卡托投影地圖的世界已被極地為中心的投影地圖所取代,天路的時代來臨,北極之地理障礙已無意義,北極地區已成空權的中心,阿拉斯加變為亞、美兩洲的天路快捷方式空權的觀念打破了以往前線、後方的分野;戰爭的型態演變為全國備戰的全民戰爭。

世界在20、30年代以前還停留在巨艦大炮時代,對空軍的認識遠遠達不到戰略的高度,各國此時對飛機的建造水平均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張漢卿卻深刻認識到空軍的巨大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