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蘇聯之行(上)(1 / 2)

張漢卿想去蘇聯由時已久。

還在前生90年代初期,他曾為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夜之間解體而唏籲。作為曆史的忠實愛好者,他也曾努力就所知的資料來解釋其深刻的原因和必然性。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作為抵抗超級大國美國的堅強力量,是如何從貧窮、落後與紛爭中一步步岷起,又一步步走向衰弱及沒落的,是他在前生難以置信的謎。他還能清楚地記得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蘇聯大肅反運動,以及由此而誕生的現代曆史上社會主義第一個強權的領導人斯大林。

不過此時,張漢卿是以中華民國政府張作霖執政的私人代表兼全權處理對蘇關係的身份去蘇聯的。其成行的主要目的,一是參加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偉大導師列寧的葬禮,二是探討中蘇關係。

1924年1月21日莫斯科時間18時50分,列寧在戈爾基村去世,終年53歲。有90餘萬人出席追悼大會時瞻仰了列寧的遺體並默哀。視列寧為良師益友的中華民國原廣州革命政府領導人、國民黨總理、中華民國交通委員會主席孫中山聞訊後致悼詞:“茫茫五洲,芸芸眾生;孰為先覺,以福齊民?伊古迄今,學者千百,空言無施,誰行其實?惟君特立,萬夫之雄;建此新國,躋我大同。並世而生,同洲而國;相望有年,左提右挈。君遭千艱,我丁百厄;所冀與君,同軌並轍。敵其不樂,民乃大歡;邈焉萬裏,精神往還。天不假年,與君何說;亙古如生,永懷賢哲。”

張漢卿是不能無視這一在目前還是中華民國背後穩定靠山的大國對國際形勢的影響的。雖然中蘇關係在正史上有諸多波折,但在當前,在防範日本對遠東地區的侵略上,蘇聯的力量不可小覷。如何有效利用這種關係,特別在列寧逝世後,是擺在人民黨麵前的一大考驗。

1月28日,張漢卿專列抵達滿洲裏,換乘蘇聯遠東大鐵路 (寬軌)之專用機車赴莫斯科。同行的人員有外交委員會主席莫德惠、即將赴北京任職的蔣柏裏、以及負責財經工作的劉尚清等人民黨軍政大員。

經過n次加煤、加水,眼前飛過無數塊飛地、河流、山脈,看著似乎無邊無際的大森林,張漢卿想到這些在幾十年前或百年前都還是中國的領土,心中埋藏多年的心願漸漸浮上心頭----他不由得在內心疾呼:“中國呀中國,你何時才能強大起來呀!”

蘇共中央6位領導人分別接見了張漢卿。這些在曆史長河中留下深刻鉻印的人物中,張漢卿特別關注斯大林。當時他與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皮達科夫共同為蘇共最具權力的6個人,但是尚未體現出遠超越他人的力量。雖然他作為蘇共中央的總書記,但是因為種種原因一直不為列寧看好,所以在接替列寧地位出任蘇聯最高領導人的諸人中,他最不被看好。

由於同期列寧和斯大林在關於外貿壟斷和格魯吉亞事件問題上發生爭執,1923年1月4日,列寧又為他的口授記錄作了一個補充,是專門針對斯大林的:“斯大林太粗暴,這個缺點在我們中間,在我們共chan黨人的來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總書記的職位上便是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議同誌們想個辦法把斯大林從這個位置上調開,另外指定一個人擔任總書記”。1923年3月5日,列寧得知妻子克魯普斯卡婭被斯大林辱罵和恐嚇後十分憤怒,向斯大林提出絕交。斯大林向列寧道歉,最終事情平息。但這一事件也影響了列寧對斯大林的看法:“他能不能永遠十分謹慎地使用這一權力,我沒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