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壯漢,沒有一個是奴隸,而是自由的農民。這些自由的農民的父輩或者祖父輩,有很多年輕的時候也被征召去建造過金字塔。他們一些人死在了施工現場,但是更多的人,最終是可以回到家中的。尼羅河成就了古埃及相對發達的農業。
尼羅河每年的泛濫,造就了大量的淤泥,使得尼羅河流域的農田特別肥沃,使古埃及是曆史上第一個農民不用整天工作,就可以有足夠糧食的國家之一。因此他們可以提供其他的勞役,像是建造金字塔。甚至有一些學者說,埃及根本不需要奴隸。
每個金字塔都有特定的采石場,胡夫金字塔也不例外,建造胡夫大金字塔需要500萬噸的石塊,采石場是在胡夫金字塔以南約半英裏。采石場極其巨大,而且紀律嚴格,這裏布滿了估計有1500名從全國各地以國王的名義征召來的農民。
他們在工作中熟悉工作程序,成為陵墓建造的熟練石匠。而整個工程則由大約兩萬五千名工人來完成。每個工人的分工都很明確:征召者、采石匠、運石匠跟工匠。采石場的每位石匠都使用一把銅鏟工作。在采石場,除了石匠,還有一組負責標記的工匠,在每一個石塊,標注上不同的符號,確保他們被運到金字塔之後,都被放到正確的位置上。
平均每塊石頭重大約兩噸半,關於搬運石頭的問題,是困擾考古學家很久的問題,甚至關於外星人建造金字塔的說法,也是由於不相信古人類可以做到搬運如此巨大石頭而引發的猜想。但是搬運石頭的原理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了。考古學家後來發現,水是關鍵!水是運石的潤滑劑。埃及有一種特有的紅土叫塔浮拉,隻要它變濕之後,任何東西都可以滑動。
在現場有專門運送石頭的運石匠,他們配備有負責拿著罐子不斷灑水的工人,當運石匠把采下的石頭耗費巨大人力一點一點翹上一種類似雪橇的鐵底座上,然後灑水的工人開始工作,他們在雪橇樣鐵底座前灑水,運石匠則負責專心拉底座。幾十個運石匠步步艱難的在灑水工人播撒下的濕滑的地麵上盡他們最大的努力拉著沉重的石頭,一步步走向建造工地。
工人們據推測是每工作九天可以休息一天。由於嚴格的劃分,在采石場的工作的人不能踏進金字塔一步。進入金字塔工地,隻有兩條巨大的斜坡,一條是從采石場到金字塔,另一條則是從金字塔到尼羅河。這兩條斜坡在金字塔西南角落交彙。沒有起重機跟杠杆,建造金字塔的唯一方法就是利用砂石跟石膏混合以後堆砌形成高大的斜坡。斜坡表麵是塔浮拉層麵,然後再將石塊一一的搬運上去。對金字塔所有的測量工作,都是由王室官養工匠完成。
他們采用最原始的工具來檢查石塊放置的角度是否正確。簡單的鉛垂線跟木質的尺規用來檢視每個石塊,是否確實放平。一旦達到他們滿意的程度,就有專人,把他們嵌入金字塔的外牆上。每個金字塔,都從這個程序開始,由外向內建造。要用手工完成超過兩百萬個石塊,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在建造了16年以後,已經有多達一千噸的石塊,被采集雕琢,然後被搬運堆積到這個巨大建築身上,但是這遠遠還沒有完成。在這個時候,他們開始建造一個巨大的墓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