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按會議研究的辦,要多做工作。如果工作做不通,讓他來找我。”高自泉說:“在兌地、收款上大家都要有信心,要理直氣壯的工作。這幾年不向群眾收錢了,還發土地補貼,工作倒不好做了。有些人天生就是牛,你天天把他套到犁溝裏又用鞭子打,他跑的挺歡。有一天不使役他就翻槽邊。”
兩委會後,又召開了村組幹部會,安排了水泥路集資和新村兌地的事,高自泉強調了兩項工作的重要性,讓各組抓緊收款,兩周完成任務。兩位負責收款和兌地的村幹部又各自講了自己所負責的工作的時效性,要求組長積極配合,做好群眾的工作。王副支書說:“水泥路集資款清收的標準是,不管有沒有戶口,人均200元,在外工作的人也要交款。”
“外出幾十年,一直沒有回來過的戶交不交?”李六斤問。
“你去哪裏找他們要錢?如果能聯係上,說說也可以,人家給了就給,不給了拉倒,要不到麵有褡褡在呢。”高自泉回答。
“這不好鬧,最好是村上出麵發個通知,動員他們集資。那年普九時修學校,村上給在外工作的所有人發了集資通知,多一半人捐了款。”李六斤說。
“現在是信息時代,發通知老土,各組列出在外工作人員名單、電話號碼,由王副支書給他們打電話講明集資修水泥路的事,動員他們出錢,多少不限。在外工作的人愛麵子,都有錢,一二百元拿不出手,怕丟人。你們再去信用社開個專戶,順便告訴他們賬號,薑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嗎。”高自泉哈哈大笑。
“我看,不管他是不是農村戶口,隻要他住在村上就要出錢修路。”王副支書強調。
“是按實際駐村人口收,還是按照全家人口收?”王德娃問。
“這個沒有研究過,要是按全家人口收,可能收不上來。要是按實際人口收,收不到多少錢。”王副支書說:“高支書,你說呢?”
“就按全家人口收,誰叫他們回來住呢?誰不給,咱們就收他們的暫住費。”高自泉說:“或者收他們的過路費,不信堵不住他們。”
王副支書讓張會計給各組發了統一收款收據,又按先前摸底人員分配了收款任務。大家看到收款任務這麼大,各個搖頭歎息。高自泉說:“為了鼓勵組長收款,我看從所收款中給你們提取百分之五的獎金,多勞多得,不虧大家。大家有沒有意見?”
“這還差不多。”四位組長點頭稱是。其他幾位村幹部見高自泉拍了板,也同意了。
翌日,楊副主任通知三組開群眾會,68戶來了50戶。王德娃說了段開場白,就把話拉到了主題:“今天咱們開個群眾會,主要有兩件事,一是村上要修水泥路,人均集資200元。二是村上要占咱們50畝地修新農村,要給咱們兌地。下麵由楊副主任講話。”
“修水泥路集資的事大家可能早聽說了,咱們要給交通局交集資款,國家標準是一個公裏2萬元。咱們要20多萬元,全村人均200元。大家交款要積極,組長到誰家收款都不要為難他,有現錢的交錢,沒有的積極籌措,這個事就不多講了。我主要說說占地修新農村的事,這是一件好事,大家都要支持。村上不白占你們的地,所占土地按一畝兌一畝二折算,由四個組均攤。土地上邊的附著物由村上折價賠付,估計三月就要開工。大家有沒有意見?”
“修新農村是大政策,誰也擋不住,兌地的事還要好好商量。”一個老漢說。
“一畝二太少,要二畝。”
“二畝不行,給三畝算了。”
“都占了去,給我們三組全部解決城市戶口,咱到城裏享福走。”
“這年頭誰稀罕城市戶口,隻要有錢就行,幹脆把這50畝地賣給村上,一畝地給2萬元,咱們分錢走。”
群眾你一言我一語亂說起來,會場嘈雜聲一片。王德娃見狀說:“大家要朝炮杆上談(彈),別亂嚷嚷。土地就是咱們的農本,賣不得,賣了土地就好像戰士丟失了陣地一樣。這幾年農村不比城裏差,中央號召建設新農村,要是再建設幾年,咱們也會像城裏人一樣住樓房,走水泥路。”
“農村是好了,種地是有利了。我看兌地合算,說實話,咱們那個地也不怎麼樣,村上能給一畝二就是好政策。”社會嘴說。
“你不虧叫社會嘴,到底會巴結領導。兌地我也願意,我的要求不高,二畝是個話,給一畝半吧。”一個青年人說。
社會嘴是個60多歲的老人,說了一輩子光麵話,裏不傷外不損,與世無爭。就是這樣一位老好人,卻在晚年沒有享到幸福,他的回族老婆不辭而別遠走他鄉,他獨身過活著,照樣說些光麵話。村上讓他去敬老院,他說那裏不自由,地照樣種。楊副主任說:“我看社會嘴的意見有道理,這幾年黨的政策好了,新農合解決了農民看不起病的問題,糧食直補解決了農民種地虧本問題,退耕還林解決了山裏人沒錢問題。現在要建設新農村,就要我們犧牲自己一點土地,有啥為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