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晨收購遇到了一個棘手的難題。
實驗室有了、工廠有了,可是運營實驗室和工廠的人卻被對手挖走了!
葉晨急了!
他試圖去找林玉一起商討對策可是卻撲了個空。
“林總敢放我鴿子?!”
“實在不好意思侯少爺,林總特意讓我留下跟你解釋。阿爾泰收購的一家非洲工廠出現了質量管理問題,非常棘手。林總帶團隊飛赴非洲親自處理了。”
攤上這樣的突發情況也是沒法子。
葉晨隻有找別人了。
孫芹?
她已經盡力了,可是AMU學生研發項目和青年人才計劃的儲備人才還是在不斷的被米國聯合生物簽走,解約的科學家大多也被米國聯合生物招募……
葉晨不得不聯係上高詩情向她這個專業人士尋求建議。
“我這次是真沒招了。我們許諾的起薪、獎金是對方的一倍,給的實驗條件也更好。為什麼人都不肯來呢!”
“收購主體是誰?”
“海燕資本。”
“答案不是出來了嘛!能入選學生研發項目和青年人才計劃的都是一頂一的人才。他們一看收購方是‘資本’還會來嗎?”
葉晨恍然大悟!
原來問題出在這裏!
打包收購這些項目和計劃的時候海燕資本的身份不是問題,可是落實到挖人階段,海燕資本就成了人家的顧慮了。誰也不想被人包裝轉賣成為資本獲取收益的工具。
問題找到,解決方案也就簡單了。
海燕資本以巴納德教授的名義成立了一家技術公司,再以巴納德教授和技術公司的名義去挖人。配合高額的工資和獎金,終於擺脫了不利局麵。
最終,AMU全球範圍內一千多名儲備人才海燕技術不惜血本挖到了七百多人。雪山集團精挑細選挖走了一百多名最符合他們現有項目的。剩下的一半則被米國聯合生物公司收入麾下。
葉晨的任務算是圓滿完成了。
可是林玉的任務才剛過開始。
兩個月的大甩賣期間,阿爾泰集團收購的工廠總數達到了七十多個。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地區性質的“小工廠”。每個工廠少則一個銷售公司,多則上百家銷售公司組成的銷售網絡。
跟幾個大型工廠和銷售公司比起來,這些小工廠、小銷售公司看起來不起眼但卻是實實在在“市場份額”。
根據數據,這些地區工廠和銷售公司在上一年度占據了全球8%的市場份額。
整合這些工廠和銷售公司成了林玉最棘手的任務。
因為管理缺失,七十個工廠在兩個月內光是嚴重的藥品量管控事故就發生了兩次,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其他像是拖欠工資、供應商貨款或是交付不及時導致合作醫院無藥可用等“小問題”更是不計其數。
到最後林玉實在沒辦法了,隻能壯士斷腕,停工了所有工廠。
所有這些工廠的出貨將由阿爾泰集團燕京工廠和AMU的新國工廠供應。
兩家工廠滿負荷運轉雖然勉強穩住了市場供應,但由於跨國送貨造成的額外運輸成本和關稅成本也是個驚人的數字。葉晨粗略算一下也知道這種模式下每賣出一粒藥都在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