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李吉甫

正在這個時候,在外麵鬧了二十多年革命的郭達功回到了雙橋鎮,對於雙橋鎮來說,這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郭達功是一個被雙橋鎮人奉為神話的傳奇式人物,有如一條見頭不見尾的神龍。今天,這條神龍終於在雙橋鎮現身了。傳說郭達功十五歲那年同幾個夥伴一起,把鍋煙墨塗到了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的臉上,激怒了族人,按族規應該罰跪打板子,郭達功卻不願受罰,偷偷地跑了出去,就再也沒回來。後來終於傳來確切消息,說郭達功在外麵參加了共產黨。一晃將近三十年過去了,郭達功終於衣錦還鄉了,陪同郭達功回鄉的有川南行署工委書記,還有兩名警衛員,排場雖不顯赫,可氣勢有些先聲奪人。郭達功的老家住在離雙橋鎮兩裏遠的農家院子。農家院子以前的名字叫郭家灣,幾個月前被農協會更名為農家院子。農家院子與麻柳灣正好在雙橋鎮的南北兩邊,成軸對稱,離街都是兩裏路遠。

郭達功回到農家院子轉了一圈,看了一眼自己的衣胞之地,然後來到了區公所,對代理區長區長劉雲鳳說:“通知郭氏族人年滿十八歲的男子到區公所開會,我要訓話!”

雙橋鎮的周圍,除農家院子以外,還散居著很多郭氏族人,他們的祠堂都屬農家院子,是同一個祖宗發祥出來的。郭氏始祖於明朝洪武二年從湖北入川,迄今已有五百八十年曆史,郭氏人丁興旺,自永樂年間郭氏第一個族人中進士之後,到光緒二十八年止,郭氏共出了十三個進士。郭氏代代有官僚,輩輩有名人,為川南第一望族。麻柳灣的老舉人李海清曾言:雙橋鎮的郭家,除了安徽桐城的方家可與之相比,沒有其他家族可以比並了。故此,李海清的長子便娶了郭家的女子為妻,且以此聯姻為榮。所以,雙橋鎮又有郭半場之稱,外地的戲班子來雙橋鎮唱戲時,第一出戲必須演《打金枝》,否則便不能開戲,因為《打金枝》是郭家的勝戲,郭家的人連皇帝的女兒都敢打,還有什麼事不敢做?祖先的榮譽給郭姓後人留下了許多永遠值得懷念的風流文采!

農家院子郭氏的成年男丁都被召喚到了區公所的大院裏,共有六百一十七人,擁擁擠擠的,這著實讓郭達功吃了一驚。郭達功開始了嚴肅認真的訓話,說的無非是要族人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擁護土地改革一類的話。可郭氏族人卻興趣昂然地悄聲議論著郭達功的長相,猜測著郭達功在共產黨裏的官職到底有多大。訓話不到半個小時就結束了,可這一次訓話的故事在雙橋鎮卻長期的流傳了下去。

接著,郭達功一行去了麻柳灣,他走進了李家四合院,看望他的大姐李郭氏,也就是李吉甫的母親。郭達功在李吉甫家坐了一個多鍾頭,喝了茶,就離開了麻柳灣,直接回縣城。郭達功在那座四合院裏到底說了些什麼,誰也不知道,郭達功這次回鄉之行,留給雙橋鎮人的隻是茶餘飯後的談資。

郭達功的回鄉為劉雲鳳的計劃提供了一個機會,現在征糧剿匪工作任務艱巨,人手奇缺,特別需要能寫會算的文化人來協助工作。

劉雲鳳把李吉甫叫到工作組,對他說:“從今天起,你就在工作組幫忙!”

就這樣,李吉甫進了劉雲鳳領導的工作隊,混在工作隊裏麵,到各個村莊去征收公糧,李吉甫專事記錄數字,然後回到工作隊駐地歸類算帳、填表,他書寫得很整潔,那一手漂亮的毛筆字讓劉雲鳳佩服得五體投地。李吉甫幹得很賣勁,他每天都可以看見王麗華,猶如見了晴空麗日,積聚在心裏的陰雲也漸漸散去。

月色如洗。吵鬧著折騰了一天的青石板街沉默寡言了。雙橋鎮人有早睡的習慣,各家各戶的門縫裏漏出來的全是均勻的鼾聲,偶爾也有一縷飄逸的茶香。李吉甫獨自彳亍在青石板街上,從街的這頭走到那頭,再從街的那頭走到這頭,然後再回麻柳灣。他每天晚上整理完白天的賬目之後,都要如此毫無意義地用雙腳將青石板街丈量一番。這是一條鋪滿激情鋪滿故事的青石板街,他的童年全都跌落在青石板下麵了。青石板街象一根翹扁擔,一頭挑著麻柳灣,一頭挑著他的外婆家。他幾次都想到外婆家去看看,可走到街的那一頭時,他又猶豫地轉過身來。夜深了,隻有他的腳步聲在青石板街上起起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