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目錄/題記(1 / 3)

序:關於本書及義勇軍

東北義勇軍是“九一八”事變以後東北淪陷初期以舊軍隊為基礎的自發抗日武裝力量,人數最多時曾達三十萬人上下,活動地區幾遍於全東北。東北義勇軍的興起,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意誌,並且及時地在全世界人民麵前揭穿了日本帝國主義偽造民意、樹立偽滿傀儡政權的陰謀。因此,東北義勇軍曾經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並且得到全世界人民的重視和讚揚。當時在窮凶極惡的日本帝國主義壓迫和包圍之下,在國民黨政府不抵抗和不援助的打擊之下,在裝備、訓練各方麵相形見絀的情勢之下,東北義勇軍不顧一切,揭竿而起,以血肉和敵人相拚,這種民族正氣,愛國精神,是永遠值得歌頌敬佩的。

東北抗日義勇軍奮勇抗擊日寇精銳關東軍,大量殲滅日軍的有生力量,打得日寇驚恐不安,極大地振奮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當時流傳的“馬占山(義勇軍名將),馮占海(義勇軍名將),一馬占山,二馬占海,山海關外,排山倒海”就是東北義勇軍抗日氣勢的寫照。

東北抗日義︾,勇軍的英勇鬥爭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遲滯了其侵華的進程。就連日本戰史也承認,日軍在東北抗日義勇軍的打擊下“困難重重,傷亡慘重”。

東北抗日義勇軍民眾基礎之廣泛、抗敵之勇猛、犧牲之慘烈、抗敵環境之艱苦、影響之深遠,在中國民眾反侵略鬥爭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東北抗日義勇軍的英勇鬥爭振奮了不畏強暴、奮勇抗爭的中華民族精神,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創作構思便源於東北抗日義勇軍的英勇鬥爭,是東北抗日義勇軍所彰顯的誓死捍衛國土家園的中華民族精神的寫照。

本書的以一九三二年秋冬,活動於黑龍江的馬占山、蘇炳文部東北抗日義勇軍遭受日偽軍圍剿而敗退蘇聯的真實曆史為背景,講述了一個打入偽滿軍內部的孤膽英雄——“最後一個龍騎兵”耿龍孤身營救數百被俘義勇軍官兵的故事。本書除馬占山、蘇炳文、趙尚誌等真實曆史人物及真實曆史事件外,所有人物及情節均為虛構;書中地名有些為真實地名,有些采用別稱,有些為虛構。本書所有內容,旨在弘揚不畏艱險、抵抗外侮的民族精神,望閱讀者不必太過考究。

作者

2015年7月20日於知音故裏

【目錄】

引子:冬日圍城

麵對數倍於己的日、偽軍,胡正峰率部苦苦血戰。馬占山獲悉龍騎兵旅被圍,心急如焚,遂抽調所剩不多的人馬救援,卻於途中被日軍騎兵打散。孤立無援,漸近彈盡糧絕,此刻的黑河儼然一座死城。

一、短兵相接

兩隊人馬終於短兵相接了。一個關東軍凶悍地朝耿龍撲過來,揮刀即砍。但耿龍沒有等他的馬刀落下,就一刀劈去,一道寒光閃過,這個關東軍墜落馬下。

二、狹路相逢

蘇炳文的兵力也是捉襟見肘,張俊傑隻能帶警衛連一個排的兵力護送手無縛雞之力的救國後援會人員。無巧不成書,沒料到半路上與前往黑河城會合日軍圍攻龍騎兵旅的偽滿軍一個中隊狹路相逢。

三、奉命臥底

耿龍想了想,平靜地道:“我今天砍死了一個偽滿軍的中隊長,和我是一個地方的人。我就假冒成他,前往黑河城,混進偽滿軍中,趁衝鋒的時候,把信裝到手榴彈裏,扔到城牆上!”

四、黑河喋血

胡正鋒狂笑幾聲,舉起手槍對準自己的太陽穴,扣動了板機,一股鮮血混著白色的腦漿從他太陽穴邊噴湧而出,他閉上眼緩緩向後倒去,跟隨他多年的勃朗寧手槍落在冰冷的雪地上……

五、去而複返

他不想到蘇聯去找義勇軍了!今日這幾個義勇軍士兵被虐殺的慘景讓他改變了主意:他要留下來利用自己的身份盡量幫助那些孤立無援、任人宰割,被俘、失散的義勇軍士兵。他要竭盡所能地保護他們,他要帶他們找到撤出境外的義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