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爾斯教授是道爾教授的學生,也是道爾猜想的忠實擁護者。即便在科學界對道爾猜想致以各種不信任時,他也一直固執地認為道爾老師是對的。
於是他窮極一生的精力與智慧,投入到對道爾猜想的實證與研究工作中。
希爾斯教授對湮滅波的研究,一直位於這個世界科學家的最前沿。
開始的時候,希爾斯認為,臨界物質最有可能出現的地方是天外飛來的隕石。於是他組織了大量的人手,把目標訂到了美國最大的隕石坑——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巴林傑隕石坑。
希爾斯搭建的反物質探測儀器群,類似於引力波探測LIGO,探測距離可以達到10公裏。因此他選擇在巴林傑隕石坑附近,耗費了巨大的科研資金,建立了探測基地。
儀器運行了幾個月後,毫無動靜。但他並不氣餒,不斷改進設備。
有一天下午,他正在吃飯的時候,他的助手一臉癲狂的跑了過來,告訴他檢測到了湮滅波。
興奮的老頭直接把飯碗啪的一聲丟到了地上,鞋子都沒穿,瘋狂地跑到了控製室,看到了那一抹代表著湮滅波新號的檢測波尖峰。
希爾斯教授簡直幸福的要暈過去,但是作為一個嚴謹的科學家,現在還不是興奮的時候,隻有重複檢測到湮滅波,才能證實信號檢測是可行的。
他讓小組成員將湮滅波測量儀,對準了可能的方向,並進行持續監測。
第二次湮滅波如期而至。
希爾斯開心的要瘋了。於是他帶著弟子們對著信號方向,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搜索。
最後,他們在隕石坑坑壁側麵,突出的一小片隕石上,看到了一絲絲像煙霧一般的旋轉的彩色光芒,這可以說是人類第一次在自然界中找到的湮滅波。
希爾斯教授安排人手搭建起來各種儀器,終於證明了這個五彩繽紛的光芒,就是湮滅波。
希爾斯教授馬上派人,帶起了這個隕石。
希爾斯教授將此隕石帶回去分析,最終證明他是巴林傑隕石坑的大隕石的一部分。
回到實驗室後,希爾斯教授依照道爾猜想,采用高能粒子束開始對齊進行轟擊,結果希爾斯無比欣喜地發現,他輕易獲得了“大量”的反物質,雖然這個量級隻是微克級,但已經是原來在粒子加速器中費勁千辛萬苦才能得到的反物質的上百倍了。
他把這次研究結果,發表到了最頂尖的科學雜誌《自然》上。
結果一發表,馬上無數的質疑聲音就來了。
隻有一個原因:希爾斯教授這個測驗是孤案,並沒有後續的案例來證明這個可能性。
但希爾斯教授不在乎。他得出假設:巨大隕石衝擊的摩擦處,最有可能出現臨界物質的自然態。
於是他按照這個理論,在全世界找了起來。
最終,希爾斯教授把目光釘在了太平洋海溝邊緣的島嶼上。
希爾斯固執的認為,太平洋是在地球形成之初,被一顆比地球小數十倍的行星胚子猛烈撞擊而形成的,所以,太平洋才是地球上最大最深的隕石坑。
太平洋西岸,則很有可能是他的猜想模型中,最有可能的臨界物質礦床所在地。
於是他安排了自己的一個得意弟子,在菲律賓的棉蘭老島東部,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反物質湮滅波探測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