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說來,它不能算是潛艇。
它是一個逃生艙。
這是條用來逃生的,帶有深海潛艇功能的逃生艙。
數年前,Z國的深海潛艇,東海蛟龍號,成功潛入全世界最深海溝——馬裏亞納海溝,到達了地球最深的地方,海底11034米深處,最後成功返回。
而那艘潛艇用的材料,都比這條船差好多。
首先,它擁有了一個深海潛艇的所有必備功能。
足夠的潛水深度,快速上浮能力,完全密閉幾個月都不用浮出水麵的維生係統,還有在深海移動自如的動力。
這個艙室采用的材料,是最高科技的外壁材料。
他設計的標準,是能夠經受住深達30000米的深海海水壓力。而地球上最深的海溝,包括馬裏亞納海溝和菲律賓海溝,都是11000米左右的水深。
這就意味著,他這個深海潛艇,可以前在地球深處的任何地方,而不會遭受損壞。
而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一旦潛艇能夠深達500米以下,那麼監測就變得非常的困難。
進入1000米以下的時候,這個監測和圍堵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了。
更別說這麼小的一個逃生艇,而且還是深處大海數千米深的地方。
這條逃生艙的設計本意,就是潛入水中1000米以下的深水中。
在這個位置上,全世界沒有任何水下探測和攻擊武器能夠找到它,並對他起攻擊。
它的防護能力還不止於此。
作為位於反物質研究中心地帶的中央實驗室,德川設計這條潛艇時,本身也考慮了各種大爆炸等異常狀況的防護。
而這個小逃生艙,正是為了滿足這一需求而設計的。
他的外壁,有著驚人的厚度,是完全按照能夠高能爆炸中生存的,可以抵禦密集等離子體風暴標準進行打造。
這個標準,要求能夠抵禦位於50萬TNT當量核彈爆炸,那高熔區之外的所有傷害。
換個話來說,隻要不是位於核彈爆炸中心500米處,那個可以融化一切的火球區,這個外壁就完全可以抵擋住所有的能量與輻射,讓裏麵的人毫發無損。
當然這些還不夠。
如果不能很快脫離被發現的區域,他就算是深達千米的海水,隻要圍捕者能事先知道大致範圍,並動用深海潛艇進行檢測和圍堵,那依然可能被發現,起碼沒那麼容易逃脫。
所以德川做的更多。
德川專門為這條小潛艇,采用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超高速潛艇科技——超空泡技術。
正常潛艇在水裏的航速一般都在30節,近十來年隨著技術的進步,潛艇的航速有所提升,但也隻是在40-50節之間的水平。
超空泡這是一種特別的水下物理現象。當告訴運行的諸如潛艇等物體在水下運動速度超過每小時185公裏後,在它的尾部就會形成奇異的溝狀大型水蒸氣,把這個物體與水接觸的部分緊緊包裹。
這樣一來,與這個物體接觸的介質就由水變成了水蒸氣,這樣就可以大幅減少物體所受阻力,從而達到遠超普通水中物體運動的速度。
在船艇等物體表麵和水之間產生一個氣體空腔,艦艇等物體就可在氣體空腔中前進,在前進的同時也產生新的氣體空腔,循環往複。這就是“超空泡化現象”。
這一原理的最先運用者是前蘇聯海軍,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應用於魚雷技術,其製造的魚雷水下速度可達傳統魚雷的3倍多。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各個大國都在秘密研製超空泡技術,將他應用到潛艇上,以期潛艇能達到遠超普通航速的超高速。在大型潛艇上,沒有特別好的進展,隨著體積的增加,如何能使超空泡長時間、全尺寸地包罩住大型艦艇,是一個很大的技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