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1 / 2)

不得不說,軍服設計的好了,的確太過出彩。就像當年那誰吩咐設計的納.粹軍服,就因為足夠酷炫,不知道吸引了多少中二的少年少女跑去參軍……這個也一樣,有些人簡直就是瘋了,竟然一口氣將所有的造型全部收集一套,也不知道集齊七套能不能召喚神龍……

堵看來是堵不上了,主流媒體們隻能無奈的轉變策略。

報導,也是有所側重的。

比如如今的主流媒體,側重的就是的技術層麵。而且不是拍攝的技巧、使用的特效,主要著重的就是那個最顯眼的裸眼3d技術,談論這種技術的優劣與否,有沒有必要應用,對傳統觀影方式的衝擊如何等等,剩下的關於劇情、導演、演員都是用春秋筆法草草略過,並不多提。

這是一個很大的命題——我們的電影,要不要也加入裸眼3d技術?

要不要,而非能不能。

從措辭上來看,也能看出美國身為世界霸主的自信——有什麼東西,別人有而他們沒有,這當然不可能是能力問題,既然別人都做得出來,他們自然更能做得出來,這有什麼疑問嗎?所以唯一的問題,就是有沒有必要做出來呢?

仿佛隻要一說‘有必要’,第二天他們就能搞出同樣的東西來,不費吹灰之力。

總之,媒體很輕鬆的就把話題轉了個向,如今大家討論的東西,自然與有關,怎麼會沒關呢?我們都承認你的技術用的不錯,但就算技術用的不錯,這部電影終究隻是一個背景而已,還會有更多的嗎?

所以那詭異的票房曲線,漂亮的票房數據,都被掩映在了‘技術革新’這個命題下,仿佛這部電影為什麼會火,為什麼會引起轟動,都是因為它率先使用了新技術。

電影上映的時候,已經是下半年了,很快,用不了多久,就會到了好萊塢的頒獎季。

可以說,即使金球獎、奧斯卡是比較商業化的獎項,但不欣賞科幻片卻是和其他電影獎項共進退的。當年的阿凡達牛不牛?票房刷新的記錄簡直一枝獨秀到嚇死爹,前無古人,估計也很難有後來者了,且好多人認為,即使有電影能夠超越阿凡達的票房紀錄,導演也肯定是那個已經非人類的世界之王卡梅隆……

但即使這麼牛了,當年狂刷九項奧斯卡提名,最後得了個啥?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藝術指導……

坑不坑爹?!

現在說到。其實這部電影和當年的阿凡達很像,首先是大投資——郝英俊自己玩特效讓實際投資降了一大截,但投資不能這麼算,所以星河戰艦公布出來的投資預算表也是很驚人的——扔進去的錢,在電影出來之前,讓所有人都覺得這導演瘋了。

然後是特效有開創效果的科幻大片。阿凡達首創3d巨幕演員cg模式真人扮演等等,而星河戰艦則是將裸眼3d技術首次應用在了大屏幕上,特效水平均甩了同時期所有電影八條街,帶給觀眾們的都是一場饕餮視覺盛宴。

但有一點,是星河戰艦比不了阿凡達的。

那就是,星河戰艦是部外語片——它裏麵的演員甚至一個美國籍的都沒有!連句英語台詞都沒有!你說你坑不坑爹?簡直將學院評委們所有的忌諱都犯了。

科幻片、外語片、主角非白人、主角非黑人、票房高人氣足、政治極其不正確……

這樣的片子,還指望能收多少青睞?評委們巴不得連個提名都不給他!反正有什麼壓力呢?當年阿凡達那麼眾望所歸,不照樣讓它吃了癟!以美國本土的影響力來說,星河戰艦絕對到不了當年阿凡達的高度,都不是自己人,有多少影迷肯死撐啊!

而且尤其讓人不爽的是,那個的劇組,從頭到尾保持著冷豔高貴的作風。還沒到頒獎季,那些有望衝獎的影片、導演、演員等等都開始了奧斯卡公關之旅,給評委們寄碟片,通過各種渠道來示好,參加各種交流的晚會等等,總之,狂刷存在感和好感,以爭取能獲得多一點的票數——不敢奢求中獎,有提名也好啊!畢竟每個獎項也才五個提名,分量相當不清。

但就隻有這個星河戰艦,媽的一點動靜都沒有!就那麼淡定的自己放映自己的,很爽的刷票房,其他一概不理!所有的劇組成員,包括導演,包括演員,甚至包括製片包括經紀人,那可真是神鬼不見!你說說,就這種見鬼的態度,還想得獎?得你個大頭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