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指向,就是科技發展的最大原動力。
有郝英俊這樣bug級別的標杆豎在那裏,本來就發展迅速的攝影&播放技術得到了日新月異的發展。並且在很久很久之後的後來,郝英俊的成功,也的確促進了新一輪審美的形成。
比如,選演員隻選對的不選貴的。
比如,好好地講一個故事,而不是低俗的炒作吸引眼球。
比如,講故事注重邏輯,那些神經病一樣的編劇還是辭退了的好,如果實在找不到好故事拍,網絡上有的是大火的等著,與時俱進跟得上觀眾的審美。
比如,做導演你就要學會揚長避短,擅長玩大場麵的,就好好地玩大場麵,別唧唧歪歪的在狗血感情史上墨跡。而擅長玩小清新的,也自去玩你的小清新。擅長狂撒狗血設置爽點的,也盡可能的往上麵湊,別什麼火就悶著頭上,到時候拍成四不像,不光你自己要撲街,也汙染觀眾的眼球啊!
很多的比如。
這些比如,在郝英俊橫空出世之前,沒有人意識到嗎?
怎麼可能!我大中華泱泱大國,什麼都缺,就是不缺人才!連那些鍵盤俠們都能說的頭頭是道,何況那些專業人士呢?但不得不說,這就像是溫水煮青蛙,天下大勢慢慢的淪落至此,所有人都被困在這潭深水裏,誰都不想蹦出來,誰都不敢蹦出來,敢為天下先的人,不但需要智慧,還需要力量,更需要勇氣。
商業化,其實是有利有弊的。利則是,它為所有圈子裏的人提供了施展的空間。弊則是,慢慢的,所有人都會變得因循守舊——見什麼領域有利可圖了,立刻一窩蜂的圍上去,但誰都不願意去做那個探路人,畢竟,相對於成為開山祖師,名利雙收的結局,死的比誰都慘才是更大概率的常態。大家都是生意人,萬事都要求穩妥。
所以娛樂圈就是這麼一個畸形的圈子。從導演到演員,其實都可以算得上是‘搞藝術的’。但掐住他們脖子的人,各路投資商,又全都是逐利的商人——賺錢才是他們的天性,至於你說你拍出來的是了不起的經典……可惜賠的褲子都掉了,經典有個屁用啊!
這種怪圈,不獨國內的娛樂圈無法擺脫,就連好萊塢,照樣如此。所以拍那些有想法的藝術片的,大部分都是獨立製片,至於大電影廠,偶爾製作一部藝術片,還都是為奧斯卡量身定做的,什麼種族啦人性啦,而且終歸揭底,還是為了利益。
其實對大部分觀眾來說,這種現狀也沒什麼所謂。因為大家進電影院,說白了還是為了娛樂,為了放鬆,一部夠爽夠刺激的爆米花電影已經足夠驚喜,甚至如果是那種晦澀不堪的‘藝術片’的話,他們還不樂意去看呢!但還是那句話,商業片不比藝術片逼格低,但爛片是根本沒資格談論逼不逼格的。你以為是個人就能拍好商業片?
郝英俊的確是為國內的商業電影樹立了一大堆模板。
拍第一部第二部的時候,還有很多人眼紅,覺得這就是個用特技砸人的暴發戶,‘要是我也能用上這種後期特效,我能做出比他還要牛逼的電影來’。有這樣想法的人,可以說是不勝枚舉。
但郝英俊接下來的‘大方’舉動,果然就引來了輿論界的一片嘩然。
他不是成立了一個特效部門嗎?隻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他都可以幫忙別人的電影做後期特效,保證不偏不倚,不糊弄差事。
郝英俊前兩部電影的火,那可真不是一般的火。簡直稱得上是席卷全球了,那叫一個名利雙收啊!大家都是內部人士,掐指一算,就大致估摸出他能賺多少錢了……那銷魂的數字,真讓人眼紅心跳啊!
前麵已經說了,娛樂圈就是個格外因循守舊的圈子,一部電影火了之後,接下來肯定會上馬n部同樣題材的電影,誓要抓住大熱的尾巴,跟著一起火一把!
更何況,郝英俊的電影裏有什麼啊?太好複製了!粗略的想一想,真是一點難度都沒有!唯一稱得上是技術壁壘的,還被郝英俊自己作死賣出去了——他給製作後期特效啊!雖然收費挺黑,但你說他夠不夠蠢?這不是資敵嗎哈哈哈,反正如果是自己的公司掌握著這種大殺器,是絕對不會給外人用的,花多少錢都不成!
但技術層次上是不用愁了。以他們這些大導演的水平,搞出來同樣火——不對,應該是更加火的一部電影,那還不是手到擒來的事?
而且他們還有先天優勢。
郝英俊畢竟是個娛樂圈新人,盡管崛起的飛快,他手裏的資源相比那些老人來說,也差點意思。你看他拍個電影,找了一群生麵孔——第二部電影倒是好了一點,但仍然一個能撐得住場的一線明星都沒有……寒酸!簡直忒寒酸!光用自己公司的明星,就能搞出一個超豪華的陣容來!既然玩,就玩票大的!
郝英俊這家夥太不上道了,部部都是大片也就算了,還偏偏那麼高產!他們要是再不雄起一把,市場就被他玩壞了!到時候年度票房前三都是他的作品,叫國內的娛樂三巨頭麵子往哪兒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