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冶鎮是個不算大的鎮子,建在陽城縣東南部四十餘裏的一處地勢平坦的地方,據說這裏很早之前,就有人在此煉鐵,具體是什麼時代這裏開始煉鐵的,已經無從考察了,但是這裏是因為煉鐵業的出現,才形成的鎮子,肯定是不爭的事實。
東冶鎮十幾年前有二十幾座煉鐵的煉爐,產鐵量是相當可觀的,也是山西境內一個很重要的產鐵之地,但是因為趙大同這些年在當地的存在,這些煉鐵的商賈們被殺的殺,逼走的逼走,以至於他們的煉爐也都被荒廢了下來,一些煉爐成了趙大同的產業,不過一些商賈在離開這裏的時候,不甘心將他們好不容易建起的煉爐留給趙大同,跑路之前,搗毀了他們的煉爐,加上這一次刑天軍接管這裏的時候,趙大同殘存在這裏的手下跑路之前,也不甘心將煉爐留給肖天健,又搗毀了幾座,以至於現在東冶鎮剩下的煉爐隻有四座了,而且原來在這裏做工的那些煉鐵的工匠們,也跑了個七七八八,人數也沒剩下多少了。
而趙大同本人,雖然實際控製東冶鎮,但是卻因為東冶鎮基本上無險可守,隻是控製這一帶的產業,所產出的鐵,盡數歸他所有,官軍雖然來清剿過,但是官軍一來,趙大同就跑,官軍一走,趙大同便卷土重來,如此反複拉鋸,即便是原來在這裏的商賈,也不敢再回到這裏做他們的煉鐵的買賣了,而這裏原來的富戶們,也都能遷走的遷走,不能遷走的就被趙大同抑或是官軍洗劫一空。
本來作為一個重要的鎮子,這裏是有一個巡檢司的,另外還有專管當地礦冶收稅的官方人員,但是這幫人眼下死的死,逃的逃,陽城縣也早已對當地失去了實際控製能力,說白了就是放棄了這裏,對趙大同控製這裏視而不見。
前段時間刑天軍雖然接管了東冶鎮,但是陽城縣官府方麵,也隻是派人跑到這裏轉了一圈,不敢和刑天軍正麵爭奪這裏,又跑回了陽城縣,而刑天軍也隻是在這裏駐守了兩個小隊的人馬,畢竟東冶鎮這裏沒什麼完善的防禦設施,鎮子的圍牆塌的塌倒的倒,人口也減少到了隻有以前的五分之一不到,留下太多的兵馬駐防沒有實際意義,再加上肖天健忙於其它事務,暫時顧不上這裏太多,眼下暫時也就是讓馮狗子那哨兵卒中的兩個小隊二十人放在了這裏,留下了一個副隊將在這裏代刑天軍管理東冶鎮。
肖天健進入東冶鎮之後,看到這裏是十室七空,許多房屋早已因為常年沒人居住修繕,而變得殘破不堪,一些房子甚至已經倒塌,隻有幾個比較完好的煉爐周圍還有人居住,一些煉鐵的工匠們在刑天軍的監管下,留在這幾個煉爐繼續工作,而他們的家人也就在煉爐周邊住著,倒是也方便管理。
駐守這裏的副隊將是馮狗子手下的一個最早跟著肖天健的老兄弟,名叫方大山,年紀大致在三十多歲,倒是個勤勤懇懇的人,隻是個人能力上有限,一直沒有脫穎而出,幹了這麼長時間,也隻不過幹了個副隊將而已,這還是肖天健為了有效控製手下的那些新卒,某種程度上對他的特殊照顧。
而留下他在這裏管理東冶鎮,並非他會處理民務,而是因為他曾經幹過幾天鐵匠,學了一點點手藝,多少對煉鐵了解一點,才將他留在這裏。
而方大山聽說肖天健親自來東冶鎮查訪,於是不敢怠慢,立即帶著二十二個手下的兵卒,一起跑出來迎接肖天健,肖天健看了一下這兩個小隊的手下,雖然眼下他們沒有跟著大部隊行動,但是卻並未出現散漫的情況,各個精氣神還是十分飽滿,說明這些日子,帶著他們的方大山倒是沒有鬆懈對他們的操練。
這麼一來,肖天健對這個方大山的印象便好了許多,人這種東西,很多時候是需要監督和鞭策的,而許多人一旦離開了被監督和鞭策的環境,很快便會鬆懈下來,而方大山獨自帶著這麼少的兵卒,留守在這裏,卻並未因此而鬆懈下來,這一點起碼說明,此人是一個有原則的人,不是那種輕易便會放鬆對自己約束的人。
肖天健下馬巡視了這兩小隊兵將,滿意的點了點頭對方大山說道:“兄弟們精神氣不錯,你這個副隊將看來沒有鬆懈下來!”
方大山挺胸大聲答道:“將軍,小的是將軍一手帶出來的,對於將軍的吩咐,從來不敢大意,即便是留在這裏,咱們這些人每天還是要按時出操,從來不會停下來的!”
肖天健滿意的點頭拍了拍方大山的肩膀道:“這一點你做的很不錯!我給你記下了,回頭會對你等加以賞賜!”
眾兵將聽罷之後大喜,立即集體撫胸大聲對肖天健稱謝。
肖天健擺擺手道:“各自都忙去吧!大山帶著我在鎮裏麵走一趟好了!我今日來的目的,就是要看看這裏的煉鐵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