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方麵的情況也確確實實的被肖天健料中了,和肖天健所說的基本上差不多,崇禎雖然心急火燎的想要盡快將北方的邊軍調派南下,去對付刑天軍,但是這件事也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關外的那些兵將們,現在基本上已經形成了軍閥集團,在關外都有他們自己的利益,突然之間朝廷和建奴議和,對於他們來說雖然樂意看到這樣的情況,以後不用再太擔心建奴入寇,要去拚命了,但是讓他們立即南下,卻還是辦不到。
畢竟此次朝廷和建奴議和的事情,來的太突然了些,他們這些當官的倒是好說,樂意見到和建奴議和,他們便不用賣命和建奴打了,但是關外的民眾們還有士卒們卻很是不滿,認為朝廷這麼做,簡直就是賣國,所以當即關外便亂了起來。
這些軍將們遇上這種情況,也就不得不先安撫麾下兵將的情緒,同時彈壓地方民眾對於此事的反對,這都需要時間。
朝廷心急火燎的想要將他們派往關內去對付刑天軍,這對他們這些軍將們來說,也不是個好消息,一是他們不得不南下,放棄許多在關外的既得利益,同時如此大規模的行動,沒錢是不能辦事的,他們這些軍將們可是愛國熱情不高,他們給朝廷幹活,那是要為自己撈錢的,不可能朝廷一句話下來,他們便自掏腰包,拿出錢去給兵將們發開拔銀,安家銀等銀錢。
以朝廷官軍的慣例,讓官軍出戰可以,但是要先發開拔餉,另外還要先發給他們一兩個月的餉銀,否則的話當兵的便不幹,即便是強逼著他們出發,在路上也會時不時的鬧餉,甚至於出現因為兵餉不到位,而發生兵變的情況。
所以這些軍將們沒拿到錢之前,是不會輕易便率軍出發的,所以朝廷要想調動他們,就先要拿錢出來才行,而關外因為撤出錦州也正亂的厲害,許多地方要放棄抑或是換防,短時間之內,雖然朝廷有旨,讓大軍南下,可是真正出發的卻沒有,都在等著錢到位之後,他們又安排好了家裏麵的事情,這才可能會提兵南下。
而朝廷眼下也很是困難,調動這麼多人馬,要拿出大筆的錢,可是朝廷最缺的就是錢,這些年來朝廷的戶部早已是窮的叮當響了,收上來點錢,就立即花了下去,這才逼得朝廷不得不連年加遼餉、練餉、剿餉,結果是越搞天下越是大亂,已經陷入到了死循環之中無法自拔了。
所以讓戶部一下拿出來百萬兩銀子,真是比登天還難,而崇禎的內帑之中,也並非就真的如同高起潛說的那樣,有大筆的銀子,他舍不得拿出來用,雖說內帑裏麵還有一些銀子,可是世道如此,崇禎也是一個喜歡未雨綢繆之人,知道內帑的那點銀子不能輕易動用,如果一下用光的話,今後哪兒也弄不來了,所以有限的這些內帑銀,崇禎是花的非常仔細的,但是這一次不同了,崇禎已經徹底感覺到,大明恐怕真的要到了生死邊緣了,他必須要應付過這個難關,於是這一次也不再吝嗇,下旨調撥出三十萬兩內帑銀,有令戶部想辦法湊一些出來,先撥給了關外的各部官軍,先讓他們動起來再說。
對於眼下這些驕兵悍將們的做派,崇禎也很是無奈,他很想下旨逮問這些對於他的聖旨陽奉陰違的混賬們,可是他卻不敢,因為他知道眼下他正是用人的時候,這些軍將雖然驕悍,但是畢竟已經是他手中最後可用的牌了,一旦要是對他們下手的話,誰也保不準這幫混賬會不會當即造反,一旦這幫人被逼得造反的話,他就真的沒了回天之力了,所以雖然他內心中痛恨這幫軍將們,但是卻不得不對他們客氣一點,這也是這些年來,一旦遭遇敗事,他便先挑那些文官問罪,殺的殺貶的貶,卻很少真正的逮問處斬一些軍將,即便是真的殺了幾個軍將,也都是挑的小老鼠下手,抑或是拚光了手下的軍將們下手。